小说:皇后要出逃 类型:古代言情 作者:月下清辉 角色:许蛮儿萧衍 简介:整个大周王朝最尊贵的郡主许蛮儿,舞刀弄枪,炼丹制药样样都会却偏偏大家闺秀该学的琴棋书画,四书五经门门不通她打得了皇子,斗得了恶霸,上得了皇宫大殿,也出入得勾栏瓦肆之地这么一个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女子如果能生活在自由广阔的江湖,那必将是恣意潇洒,快活一生然而她的长公主阿娘为了她有朝一日能母仪天下,一定要费尽心机把她送进东宫做太...
第5章 质子人选
“胡说,”长公主听闻阿蛮不愿做皇后,出口呵斥道。“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
受了阿娘的训斥,阿蛮赌气似地闭上了嘴,不再说话。一时间,偌大的福宁宫里气氛变得有些凝固。
忽然,寝殿外回廊处传来一阵整齐而轩昂的脚步声,紧接着,便见两列仪仗队鱼贯而入,一袭明黄暗金的龙蟒袍子出现在宫殿门口。
“皇姐多日不见,近来可好?”说话人声音厚重低沉,显着不怒自威,果然是天子风范。
长公主慌忙拉着阿蛮向前迎去,对着那人恭恭敬敬施了一礼,“皇上万福。”
“都是自家人,皇姐不必多礼。”说完,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皇上转而向阿蛮露出了笑颜,“看看这张小嘴撅着,谁惹我们阿蛮不高兴了,说出来,朕为你做主。”
阿蛮原本因为长公主的呵斥还有些不高兴,站在那里无精打采的,一听到有皇帝舅舅为她撑腰,立马来了精神。她上前亲昵地挽住皇帝的手臂将其搀扶到太后身旁的软榻上,趁着他不备,还回头对着长公主做了个鬼脸以示得意。
皇帝在软榻上坐下后,阿蛮当然不敢去告阿娘的状,只好胡乱找个借口搪塞了过去。当然平日里,九五至尊的皇帝可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糊弄过去的,只不过今日瞧着皇上眉头微微聚起,神色间似有一丝挥之不去的忧愁,看来是有心事在。
知子莫若母,皇太后看出了皇帝的异样来,状似不经意地问道,“皇帝可是在朝中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了?”
当朝明靖皇帝自十三岁登基为帝,至今为止已在位三十五载。明靖刚刚即位时,因为年纪尚小,羽翼未丰,朝中一些大臣仗着年事已老又劳苦功高,颇为不把他放在眼里,明里暗里没少给这位新皇气受。眼看着就要被这些老臣子架空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傀儡皇帝,慧昭皇太后在这时毅然站了出来。
慧昭太后不顾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开始垂帘听政,直到将朝中异己铲除,建立起自己的政党体系后才慢慢退出朝堂,将权力重新归还到儿子手中。因此,慧昭太后对于明靖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位母亲,更是他三十五年执政生涯的一盏明灯。明靖这些年若是在政事上遇到了难题,仍旧会到福宁宫中与她商议。
“果然什么都瞒不了母后的眼睛,”明靖揉了揉眉心,缓缓道,“近来边疆有些不太平,西北边境一个刚刚兴起的小国频频侵犯我大周国土,致使那里的百姓苦不堪言。起初我一时大意,只想着它一个蛮夷小国估计也兴不起什么大浪来,只派了五千精兵去那里平乱,可谁想那蛮夷民风剽悍,作战凶猛,最后那五千精兵竟然全军覆没。”
太后听闻忧心忡忡,问道,“皇帝是否加派了兵力过去?”
“我后又增派了两万精兵前去支援,据前方战事来报,两万精兵死伤无数,如今也所剩无几了。”
“那可如何是好,军中目前还有多少兵力可供调遣?”
明靖摇了摇头,“近几年天下太平,朝中施行仁政,开始休养生息,不再强征劳力服兵役。如今突遭战事,竟一时无法抽调出足够的兵力前去抗衡。”
太后一脸凝重,沉默片刻,忽然开口道,“皇上不妨遣派使者前往魏国借调兵力,那魏国与我大周毗邻,唇齿相依,定然不会作壁上观。”
“母后与儿臣想到一处了,上月已派使者去了魏国。”
“结果如何?”
“那魏国君主答应借兵,只是......只是有一条件。”明靖皇帝十分为难道。
“什么条件?”
“他要一位当朝皇子前往魏国充当人质,答应这一条件,他即刻可出兵。”
太后听了亦是沉默,自古以来凡是充当质子的几乎没有几个能落得好下场,这一去就是生死未卜,凶多吉少啊。可是不派皇子过去,就得不到兵力增援,西北边境战事眼看愈演愈烈,怕是有朝一日会危及到王都也未可知啊。所以,纵使皇上不愿,也别无他法。
太后看了看面前的一国之君,问道,“皇上可有人选了?”
皇帝摇了摇头,“现今宫**有五位皇子。这五位皇子中,老五刚刚过了满月,还是个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因此不可选。老四才不过五岁,连衣食住行尚且都不能自理,这么一个小娃娃去了那里只能是任人宰割而无还手之力。老三萧也又是个药罐子,平日里悉心照料着都怕有个闪失,让他去魏国只怕走到半路就发生了什么不测。”
“皇帝如今是在大皇子萧恒和二皇子萧衍之间犯了难?”皇太后一语中的。
“我不要阿恒哥哥去什么魏国......”阿蛮原本是随着长公主静立在旁侧,不发一言的,但一听到有可能会派萧恒去魏国当质子后,再也听不下去了,一着急竟开口打断了太后和皇上的谈话。
“放肆,”长公主一边呵斥,一边赶紧捂住阿蛮的嘴巴,阻断她继续说下去,“你皇外祖母和你皇帝舅舅在商议国事,岂是你能插嘴的时候。”
太后看了阿蛮一眼,倒也没有阻止长公主的行径。在她看来,平日里阿蛮再怎么刁蛮任性,她这个皇外祖母都可以宠着护着她,唯独一条,在国家大事上绝不能因为任何人来左右她的判断和决定。
因此,当长公主半拖半拽地将哭闹的阿蛮拉到偏殿里时,她选择了视而不见。
阿蛮和长公主去了偏殿后,太后重新将话匣子引到了质子人选上。“从年龄上看,阿恒和阿衍年龄相仿,性格上,阿恒稳健持重,阿衍内敛深沉,二人中无论哪一个作为储君人选,都可保我大周百年无忧。只是天不遂人愿,今我大周突遭小人进犯,为了国泰民安,百姓继续安居乐业,只能从他们二人之中选择牺牲一人。”太后定定看了皇上一眼,复又说道,“手心手背都是肉,我知道你难以抉择,不如就用抓阄方式来决定谁去谁留,皇上意下如何?”
皇上沉默半晌,终是叹了口气,“就按母后说的办吧。”
阿蛮虽然人进了偏殿,但是主殿里皇外祖母和皇帝舅舅说得话悉数被她竖着耳朵听了进去。因为有长公主在一旁盯着,她表面上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不吭声,其实心里早急的是如坐针毡。
太后和皇上商议要采用抓阄方式确定质子人选,最后的结果虽然并不一定就会是萧恒,但总归说来还是会有一半的可能,因此阿蛮心里是七上八下,惴惴不安,为此她那天夜里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终于在天色微明时想了个主意,可确保她的阿恒哥哥不会被选上。只是、只是这个办法好像对萧衍那个家伙有些不公平,但事已如此,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就当、就当她许蛮儿欠他萧衍一回吧。
那晚皇帝临走时,阿蛮又听得他们商量要在三日后的永宁殿里举行这个抓阄仪式。因此,阿蛮第二天趁着阿娘一时不注意一个人偷偷来到了司礼监。她知道除了祭祀这等大事需要皇上到宫外的太常寺亲自斋戒沐浴,焚香祷告以外,一般的宫廷事务都是在司礼监那帮太监的主持下来完成。
“给郡主请安,郡主万福。”司礼监的一群太监一见阿蛮来了,慌忙纷纷下跪行礼。
“都起来吧。”阿蛮瞅瞅这一群穿着青色袍子的人问道,“这里管事儿的是谁啊?”
“奴才李德旺是掌印太监,目前司礼监大小事务都由奴才暂管。”一个略略上了年纪,面色白净的人尖着嗓子回道。
阿蛮看了他一眼,说道,“行,就你留下,剩下的人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不消片刻,司礼监里人群俱散,独独留下了阿蛮和这位掌印太监。
阿蛮走到厅堂正中摆放的一张梨花木椅子上坐下,直接开门见山,“后天在永宁殿里会有一个抓阄仪式,这事你知道吧?”
“奴才今早才从上头领了这项差事,也是刚刚得知此事。”
“那你知道这抓阄是所为何事吗?”
“奴才不知,奴才只知将抓阄所用的物事一应准备好,至于其他的,不是奴才该知道的,奴才断然不会逾越了界限。”
果然,能在宫里混出些名堂来的人都不是吃素的。这个李德旺明明知道抓阄是为了确定质子人选,却还在这里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过也怪不得他狡猾不老实,这宫里可不比其他地方,一着不慎,大半辈子辛苦打拼下来的身家连带着这颗项上人头都有可能随时拱手让人。因此本着知道的越少就越安全的原则,装傻充愣确实是一条明哲保身的好办法。
阿蛮也不点破他的虚伪一面,继续开口问道,“到时这抓阄仪式该怎么进行?你给我说说。”
李德旺谄媚地笑了笑,回道,“奴才届时会准备红绿两只锦盒,盒子里面各放一张纸条,纸条上各写着去留二字。之后的事该如何奴才便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