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航于玫瑰星云(朱莉诺娃)小说免费阅读_迷航于玫瑰星云全文小说

[db:摘要]

第001章《星夜黎明》:序言,玫瑰星云概况与人体冷冻技术


版权声明:本书所引著《星夜黎明》,皆取自人类文学出版社标准时间2875.3第117版。作者承蒙发行者授权引用。

-------------------------------------

作为所谓人类联邦的开拓者,那个在所有历史书中都被称作“稚嫩星火”的传奇人物——朱莉·史莱克,我丝毫不会自认为如此。毕竟,我不过是一个被历史和现实的叠加狂潮推向了浪尖的少年,充其量是有一些过人的天赋罢了。至于“人类之父”的称谓,我认为送给那英勇牺牲的九千万复兴会战士更为贴切,是他们给予了人类文明新生。

但不论怎么说,岁月静好终究是离我远去了。当我踏出家门,走在新伊甸宽敞明亮的大街上,不论多好的伪装在狂热的崇拜者面前总会现形。我不曾想到,负重前行如此多年,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该得到的生活,可唯独我,却再也回不去了。

于是我选择登上系外殖民飞船,为人类知识继续开疆拓土,同时也让人类摆脱旧时代个人崇拜带来的种种坏影响,来专心地重建,创造,然后享受生活。我坚信,前路的困苦,是留给我们这群渴望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开拓者的。

但前路漫漫,远方的仙女座星系还远达千年。虽然超距通讯让我们天涯若比邻,但空间的阻隔让我们只能无语凝噎。那么在这千年远征里,我的任务,便是以一个人类之外的旁观者的视角,去记述历史,不负现实。这本书,我暂定名为“星夜黎明”,希望人类的星海远征,能如黎明一般光耀四方。

最后,感谢各位读者阅读我的拙作。我希望它不是一本被束之高阁的陈年古董,而是你们迷惘时的人生导师。那么我支离破碎的一生,也算是发挥最后一点价值了罢。

Julius Tiberius Shrek

银河标准时间4785.7

玫瑰星云:浪漫的符号,人类的新生

NGC-2237“玫瑰星云”是一个距太阳系5200光年,半径130光年的电离氢区,在可见光波段被射线激发而发生电子跃迁,发出红色的光,形似玫瑰,因此得名。

在“星辰之灾”以前,这个星云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向往;随着柯伊伯带望远镜的建成,在星云附近发现的数十颗宜居行星更使它成了人类星际殖民的一个绝佳地点,无奈5200光年的距离对当时亚光速的宇航技术还是个奢望。

但“星辰之灾”加速了这一切。四百光年外的伽马射线暴将在五十年内到达太阳系(其实当时已经爆发,人们是通过超光速航行技术探测到的,而以伽马射线的传播速度,到达太阳系需要五十年),那时整个星区都将暴露在死亡的炼狱中,没人能够幸免于难。更糟糕的是,它的两极正对地球轨道,正中地球的几率高达70%。

因此,在人类不得不搬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时,在亚空间中距离地球仅有二十五光年的玫瑰星云就成了人类生存的唯一希望。

不管怎样的分裂动乱、生离死别之后,一百亿人类还是登上了殖民飞船,用五十年时间远航。人类环绕星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殖民地星球,其中,科技最发达的是有五颗行星的黄矮星“新伊甸”,人类联合首府则是人口最多的“新太阳系”(巧合的是,这个行星系统也有八颗行星,而且质量、光谱等都与太阳十分相似)。而星云内的电离氢则为商业航道的开辟提供了道路上的补给,因此跨系商业在这里空前繁荣,但这也带来了垄断的隐忧。

人体冷冻技术:所罗门还是耶稣?

真正让人类的星际殖民充满可能的,不是瞬间跨越几十光年的空间泡技术,而是人体冷冻。这项早在旧秩序建立前的婴儿时代就有设想的技术,在21世纪末照进了现实。当时的绝症病人,或是想逃避现实的普通公民(当时似乎并没有多少)都可以选择一次几十年的“时间旅行”,到几十年后的未来治疗,或者重新来过。随着22世纪50年代的星辰之灾大移民,人体冷冻技术还承载着人类对新世界的向往。毕竟,睡一觉就能在空间上直达宇宙尽头,时间上直达宇宙末日,这样的诱惑很难让人拒绝。从这个方面看,人体冷冻简直就是耶稣救世。

但上述美好的假设都有这样一个前提:明天会更好。在新秩序建立之后,从旧秩序的黄金年代苏醒的人都开始咒骂这个可憎的魔鬼——它偷走了他们的财产,分离了他们的亲人,更重要的是,新秩序的冬眠要花费数百万信用点一次,况且也不能保证所到达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事实上,即使是人类社会变得更好,这样的选择也是有代价的:宇宙永远在不断变糟。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像一个顽童一样,拆毁着一切有秩序的造物。时间之箭永不回头,每一次的“时间旅行”,都使旅行者与宇宙的终结接近一点。在古老的21世纪,现代化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觉得宇宙的终结离自己很遥远。但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完全克隆技术和各种细胞疗法完全可以达到事实上的永生,只要你手中有足够的资源,于是这样一个问题就不再是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烦恼了。

后来的一个发现也让冬眠失去了吸引力:那就是冬眠时刻的一些微小变化可以导致冬眠者在整个过程中承受持续的痛苦。这样的现象起初没有人发现,直到一位冬眠了30年的绝症患者苏醒后精神失常,人们才意识到这一点。后来据研究发现,在进入冬眠前的一刹那,如果经受强光、惊吓或碰撞等人类到目前也没有完全了解的刺激,就会导致冬眠者大脑始终保持在痛苦状态,细若游丝的意识将会经受巨大的考验,这种现象发生的几率大约在1%左右。但冬眠者也无法发出中止讯息,于是这样的技术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冒险:毕竟,不会有人为了逃避现实就去承担如此漫长的痛苦,倒是自贸联合发现了这一点的价值,对已知的刺激因素加以利用,发明了死刑废除之后的又一极刑:低温监禁。

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人们对冬眠的看法逐渐趋于理性。毕竟社会的发展是难以预料的,与其花掉自己的一切去赌一个更好的未来,倒不如活在当下,至少能把握住历史的走向,和熟悉的环境和人在一起。至于这项技术究竟是地狱中的所罗门还是天堂上的耶稣,还是由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