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再梦:全文+后续(金玉吴金玉)免费阅读完整版_(红楼再梦:全文+后续)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金玉吴金玉)

热门小说《红楼再梦》是作者“柯元华; 编;溢滨”倾心创作,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金玉吴金玉,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红楼”二百年后仍有“梦”:在《红楼梦》诞生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以程高本(一百二十回)为蓝本的《红楼梦》续集-《红楼再梦》(八十回)问世了。它以《红楼梦》“十二曲”之《晚韶华》为依据,以印证《好了歌》及注释的预示为脉络,以原著未尽故事为线索,叙述了黛玉香销、宝玉出家的二十年后,由薛宝钗、李纨担纲的“红楼遗钗”翼护、抚育新一代成长而呕心沥血、克难负重、扬善抑恶、不息追“梦”的新“梦”,以及由前辈重逢、新人聚首引出的恩怨情仇,并从多个角度贯穿了“红楼倾覆”之后,荣府众人“飞鸟各投林”的悲欢离合。书中有儿女情长的纠葛,有官商侠匪的较劲,有热火朝天、流光溢彩的祥和镜头,有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激烈场面,使传统观念和世俗规制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在个性解放的抗争中,表现出腐朽、残酷和没落……...

点击阅读全文

最具实力派作家“柯元华; 编;溢滨”又一新作《红楼再梦》,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金玉吴金玉,小说简介:“不是也有人写过《红楼续梦》《续红楼梦》等书吗?”道人反问。“这两部书我看过,都是清代写的,共同点是林黛玉等还魂复活。近来写的人更多了,可以说五花八门、雅俗共赏。”老人说...

红楼再梦

免费试读


太湖畔老人昼作梦
湖岸村金玉夜逃婚
在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晌午,一位七旬老翁路过太湖畔,身感困倦,在马车上打个盹,恍惚间见到癞头和尚和跛脚道人,一前一后地蹒跚而来。老人看他俩生得古怪,可能有些来历,便上前施礼道:“两位法师从何而来?到何而去?”
“从浙江而来,到江苏而去,可以说从湖州来,到苏州去。”和尚抓了抓头皮说。
“请问你手中拿着无字的书,不会是无字天书吧?”老翁好奇地问。
“哪里是无字天书,只是想找个人写部书,所以满是白纸。”道人为难地说。
“恕我多管闲事,冒昧请问,要写什么书?”老翁眨了眨眼说。
“想找个人续写一部《红楼再梦》。”和尚笑笑说。
“曹先生的《红楼梦》写得太好了,谁敢来写续集啊!”老人说。
“不是也有人写过《红楼续梦》《续红楼梦》等书吗?”道人反问。
“这两部书我看过,都是清代写的,共同点是林黛玉等还魂复活。近来写的人更多了,可以说五花八门、雅俗共赏。”老人说。
“是的。正因为这样,所以要找人重续。”和尚肯定而认真地说。
“只可惜我才疏学浅,难担此任。不然的话,让我来试试。”老人说。
“也好,就让你来试试呗。”道人说。
“试试也可,请问从何时、何处开卷?”老翁问。
“从黛玉香消、宝玉出家、贾府大厦倾倒的二十年后起笔;现在地处太湖湖畔的吴江县,就从这里开卷吧。”和尚说。
“黛玉已死,宝玉尚活在世上,是否他还重新出场?”老人问。
“宝玉已皈依我佛,他‘看破的,遁入空门’二十多年了,不可能为儿女私情再还俗了。”和尚说。
“是按曹先生的八十回本,还是合高先生的一百二十回本续写?”老人问。
“虽然续的人很多,如姜凌、归助子等写得都不错,比较起来还是高鹗的续得好些。就以曹先生的为根据,参考高先生的,还是按‘程高本’一百二十回接下续写吧。”和尚说。
“有人对高先生的后四十回持不同看法。”老人说。
“这是见仁见智的缘故。《红楼梦》本身是文学作品,不是史实传记,‘再梦’不是‘红楼考研’,既然是小说,就照你的思路写好了。”道人说。
“请问,以什么为线索?”老头问。
“‘十二支曲’之《晚韶华》呗!”道人接着说,“还须在意《好了歌》及其注释的预示。前书不是有许多尚未得以印证吗?就是留给‘再梦’的。”
“恕我蠢笨,听你说了还是觉得云里雾里,是否可点拨得更明白些?”老人要求道。
“你去叙说宝钗、李纨几个‘红楼遗钗’,呕心沥血、不息追梦及贾府后人恩怨情仇的传奇故事好了。把散了的合起来,断了的连上来,丢了的捡回来,去了的接过来,朽了的剥开来,陈了的抛出来,枉了的矫过来,直了的竖起来;使悬着的以续其解,欠着的以承其偿,留着的以延其余,搁着的以拓其义,梦着的以圆其迷,给时势演进一个预示,给人间世俗一个提醒,给是非曲直一个评判,给娱情逸性一个消遣。”道人喋喋不休地说。
“这样的‘再梦’是否合乎曹先生本意,它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有否相左?”老人似懂非懂地问。
“合的合的,没有相左。一个事物消长是波浪起伏的过程,在黛玉香消、宝玉出家以后,出现贾府传人的‘兴盛’现象是符合自然规律,也是遵循‘红楼’轨迹的。曹先生在李纨的判词中写道:‘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由此可见,贾兰定然深孚众望,官为六部九卿,李纨才有凤冠霞帔。《好了歌》中不是说‘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等等,说明了祸福相依、轮回往复的发展变化法则和‘人无本来空若天’的道理。”和尚解释说。
“‘前梦’似乎以空字做文章,是否也续其空而言之?”老头问。
“兴许失之偏颇,‘红楼’并非只言其空。有者以无诠其罔,空者以实载其道,此为本书之旨耶!如何?”和尚说。
“听了倒让人有些思绪。只怕我写得不好,被人耻笑和唾骂!”老头坦诚地说。
“别怕!百花齐放嘛!谁笑话你?大胆地写吧!”和尚鼓励说。
“前书以‘石头记’为渊源,本书要不要石头?”老人又问。
“要要要!不仅一个,还要成双。”和尚说。
“也是口含宝玉吗?”老人再问。
“嗯!两个一样口含五彩缤纷的宝珠儿。”道人说。
“说来倒有几分有趣,我想听听。”老人说。
“更有趣的是两个婴儿同时出世,只笑不哭的,你说奇也不奇?!”和尚说。
“奇奇奇,真是闻所未闻。”老人说。
“我们把写这本书的任务交给你了,相信你能够续好。”和尚、道人异口同声地说。
“好!请您俩说些来,让我听听吧。”老人接受说。
道人随即吟诗一首:
红楼宝典熠光妍,后续相间二十年。
幻境改为玄梦境,金钗换作美姬仙。
金陵拓展江淮浙,淑女离开大观园。
兰桂功成荣耀日,江东星陨母归天。
道人吟咏诗句后,与和尚嘀咕些什么,老头似懂非懂地听着。不知什么原因,车子突然颠簸一下,老头惊醒,睁眼一看,正好车至江浙交界地,便知刚才是南柯一梦,迷梦醒来,就迷迷糊糊地照梦中的意思,作了如下记录:
早在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炽热难受。嫦娥偷饮其夫后羿的仙药后,飞奔月宫,人称“嫦娥奔月”。后羿炼就十支神箭,一怒之下,拿出一支,射向月亮。可是月亮照样明明朗朗,笑对人间。后羿转向射日,连发九箭,接连射落九个太阳,其中一个太阳落在江东,使这里:
方圆千里路,地陷百仞深。平川成泽国,故此太湖吟。
太湖这个名字由此而来,顾名思义,是太阳之湖。后来八仙路过,看见浪涛追逐、汹涌澎湃,就抛下几只仙桃,湖中立刻隆起鼋头渚等诸岛。这不仅给太湖带来湖安、水清、浪静,还给此处增添秀美、壮丽、雄奇。
美丽的太湖,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太湖是大自然赋予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太湖之滨的吴江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这里盛产稻米、蚕桑、水族之类,尤其是丝绸织物,工艺精美,品质优良,各种手工精制的绣品走俏市井,誉满九州。勤劳智慧的吴江人民,自古男耕女织,富庶祥和,造就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吴江县的湖岸村,面对碧波荡漾的太湖,景色十分秀丽。在中秋节的傍晚,夕阳西下,蓝天倒映,晚霞映红湖面,真是秋水共长天一色,夜幕降临,月浸水中,星落湖底,渔火闪闪,渔歌声声,使人心旷神怡。
家住湖岸村的吴老汉,却无心欣赏这天光云影和夜景水色,更无心聆听优美的唱晚渔歌,独自一人坐在家门口的石条凳上,低着头,心情沉重地回忆着往事:
老汉姓吴名太,小时在浙江湖州吴兴县南浔镇读书,与贾雨村同窗,其学业在雨村之上。只因不愿赴考,他在十八岁时,学业结束后,就开始从商,到苏州府卖其母所织的丝绸棉纺,恰巧卖到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边的金茂生丝绸商行。商行掌柜金老看其织物品质优良,见他为人厚道、聪明能干、知书达礼,就与他建立了长期的生意往来关系。因而,他成为金家的常客,经常出入金氏店铺。
金老店中生意兴旺,家庭富有,可美中不足的是年已半百、膝下无子,只生一女,年方十八,取名娟娟,长得亭亭玉立,至今尚未找到合适的婆家。金老有心招吴太为婿,娟娟见吴太英俊可人,也有意嫁他为妻;吴太见娟娟窈窕娴雅,更深深地爱着她。于是在吴太二十一岁那年,在金家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夫妻恩爱,生活幸福,日子过得十分美满。
金老夫妇谢世后,金家的产业自然由女儿女婿继承。其间,金茂生丝绸商行有所发扬光大,还办起一间印染坊和一个有几十台木制丝绸织机的织坊,成为姑苏屈指可数的大商巨贾。
吴太与甄士隐隔壁为邻,两人知交甚厚,经常在一起舞文弄墨、下棋作诗,似与神仙一般。
葫芦庙一场大火,吴太家也和甄士隐家一样,同遭“祝融”之灾,其店铺、染坊、织坊及所有财产俱遭火焚。吴太夫妇和襁褓在怀的三岁儿子吴金玉幸免于难。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其店铺、织坊的员工和烧饭的婆子们,就树倒猢狲散了。
据当地习俗,凡遭受火灾的人家,是属不祥之兆,不能进入别人家中食宿。吴太一家三口,无安身之处。礼仪之邦的姑苏百姓,自发为吴太等受灾人家送来茶水饭菜,还有许多汉子拿来用稻草编织成的盖苫和竹子搭起草棚,供他们安身。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这场大火过后,姑苏地带猛刮大风,几阵狂风,把吴太的稻草棚刮翻在地,紧接着瓢泼如注的大雨下个不停。迫于无奈,吴太夫妇只好怀抱着三岁的儿子,冒着狂风暴雨,踏着泥泞的道路,向百里之遥的湖岸村走去,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老家,重操父母旧业,从事农桑渔牧。
月升当空,夜过二更,老汉还在深沉地回忆着三十多年前的心酸往事。这时,金氏想起儿子的婚姻大事,就急匆匆地走出房间,向还在发呆的老头说:“夜已深了,天也凉了,你还在这里发什么呆!快进屋里去。玉儿今天终于回家了,趁此把他的婚事定下来!”
吴太听了老伴说到儿子的婚事二字,仿佛如梦初醒,忙问:“金玉睡了没有?”
“还在看书。”金氏面带愁容说。
“快把他唤来,我有话对他讲。”吴太焦急地说。
“我去叫来,你要好好地开导他!”金氏轻声地说。
“这我心中有数,快!”吴太发急地说。
吴金玉今年三十九岁了,在二十岁那年的十二月十二,与本县盛泽的盛小姐结了婚。这位新娘人貌秀丽,品行端庄,心地善良,十分贤惠。婚后夫妻和睦,生活幸福。至第三年的七月十四,盛氏在分娩时难产,不幸母子同时离世!
噩耗如晴天霹雳,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哭声惊天、悲恸撼地,似一把锋利的钢刀刺入全家人的心,尤其是对吴金玉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当时呆若木鸡,泪如泉涌,一天一夜未说一句话,未喝一口水,未吃一粒饭。这可急坏了老人,慌乱了左邻右舍。至第二天晚上,他开始说的第一句话是:“是我害了她!是我害了她!!我不应该娶妻,更不应该生孩子,害了这么个好女子,罪过,罪过,真是罪过!!”
从此之后,他一再表示:终生再不续妻,再也不能害别人家的女孩子了。这样一搁就十七年了。这十七年来,父母为他的婚事不知操了多少心,说过多少话,流了多少泪。前后介绍过十六位姑娘给他,都被他一一地拒绝了。今晚说的是第十七个了。
不一会儿,金氏引金玉从里间出来。他见父亲脸色阴沉,目光呆滞,知是为其婚姻之事,就轻声地问:“父亲,叫孩儿来,有什么事情吩咐?”
吴太看了儿子一眼后,手指竹椅子,说:“坐下,有话对你说。”
“儿子在京城做买卖,生意尚好,今带来银票三百两。”金玉有意避开婚姻之事,把话题扯到生意上来,接着说,“这次来苏州想再进点货去,请父亲……”
“不要说了!”吴太愁容满面地打断了儿子的话,接着说,“不要说做生意的事,银子多有什么用?人是无价之宝,无后是吴门的不幸和耻辱!”
“孩儿理解父亲的心,只是……”
“只是什么,只是你今年已经三十九岁了,古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要知道你既姓吴,也姓金,是吴、金两家的玉。吴、金两家只有你一脉,你再不娶妻传子,我吴家和你母亲的金家由谁来继承香火?我已经老了,快要去见老祖宗了,但是我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吴、金两家的父母和列祖列宗!”老人越说心情越沉重,语气也越来越激动。听其沙哑的声音,便知道他眼在流泪,心在流血。他干咳了两声后,接着说:“我死了不要紧,六十多岁的人了,死不足惜,只是死不瞑目!”
“孩儿知道,完全明白父母是为了我,也是为了这个家。”金玉低声地说。
“明白就好,你不能这样糊涂下去了,也不允许你再糊涂下去。你要担当起继承吴、金两家香火的责任来,使香火代代相传。”吴太声音颤抖地说。
金氏听老伴说得动情,便泪如雨下地说:“玉儿呀!你父亲为了你的婚姻,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因此天天喊腰酸、夜夜叫背痛。你看你父亲人也老多了,六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七八十岁的样子了,真叫我心痛哟!”
“孩儿知道,都是我的不孝。”金玉感动得流泪。
“你也不是个小孩了,应该知道父母为你的婚事多着急、多忧心。现在吴兴县南浔镇有位姓汪的小姐,出身好,模样儿十分标致,又识字又贤惠,是一位难得的好女子。”金氏用手绢擦了擦眼中的泪水后,继续说,“这位汪小姐,因为未婚夫去世,她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婆家,所以等到了今年二十九岁。我和你父亲一致看好她,是最合适不过了,再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了。”
“孩儿理解父母大人的良苦用心……”金玉说。
“理解就好,就要你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就要你娶妻生子。”吴太严肃地说。
“孩子!你要听父亲的话,应允这门亲事了吧!”金氏含泪说。
“不用多说了!”吴太打断金氏的话说,“婚姻大事历来都是由父母做主的,父母不是强逼你成亲,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死得瞑目,为了死后有脸面见死去的祖宗!不容许你再说混账话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父母只得替你做主了。”
说到这个地步,三人同时流出了泪水。金氏声音颤栗地重复说:“孩子呀!不是父母委屈你,你要为这个家着想,为你父母着想,听父亲的话,应允了吧!”
“孩儿知道了。”金玉含糊回答。
“知道就好!就是要你知道这个道理。”吴太听儿子说出“知道”的话,见金玉流出激动的泪,再没有往常“孩儿决不再续”的混账话了,以为儿子已经醒悟过来,当是应允了。他那绷得很紧的面孔,开始露出希望的轻松,所以果断地说:“就这样定了,明天是八月十六,刚好是双月双日,又是黄道吉日,由李媒婆陪你到浙江吴兴县南浔镇相亲去。再过两天是八月十八,把聘礼送过去,定于下个月,即九月十八完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得及的。”
父亲讲的话十分明确,而且认真严肃,根本没有给儿子思考的余地和讲话的机会。的确,金玉也无话可说。他看见父亲已经苍老多了,想想父母的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字字都在情理之中,真是动人心弦、催人泪下!他完全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再也没有理由可拒绝了,所以心情惆怅地一话未说,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自己的房间。
老人如释重负,悬在胸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全身感到舒服多了,便与金氏回房休息,由于精神上的放松,一躺下就睡熟了。
金玉回到卧室,思绪十分混乱,后平静下来,思忖着明天准备去南浔相亲的事。他主意定下,便准备上床睡觉,刚想吹灯时,偶然看到桌上放着亡妻秀秀的梳妆盒,遂想起盒内有一本已经装订的《诗词集》。他心不在焉地随便拿来翻看,当打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她用那秀丽小楷写的词《长相思》一首。他念着:
长相思,长相思。夫婿未归误妾期,难眠夜半时。思离漓,思离漓。彻夜无眠晨日曦。相思诉与谁?
此时的金玉激动得双手发抖,声音沙哑。他停了片刻,再翻开第二页,见她写有七言一首。他垂泪而念:
太湖夜色泛渔船,渔火星光共水天。
月浸湖中波荡漾,鸥翔水上舞翩跹。
晚归早出渔家乐,春去冬来从贾怜。
燕子双飞双息宿,妾身独卧夜无眠。
吴金玉再无心思细看各首诗词和曲子了,只是毫无目的地乱翻一通,当翻到最后一页,见是他自己作的诗稿:
寒风飒飒雪漫漫,地暗天昏举足难。
死别生离叹自苦,誓言再不续俦鸾。
此时的金玉,想起了当时与爱妻秀秀情深如海、义重似山的情境,又看到自己曾经立下“再不续俦鸾”的誓言,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最终还是改变遵父命、再续妻的打算,选择了出走逃避之路,趁父母熟睡之时,即刻起身,回到京城去。他慌慌张张地研墨提笔,写下留言,表明自己尚未愈丧妻之痛而离家去京,于明秋时节回家尽孝,恳请父母亲见谅,并留下几张银票。
他匆匆忙忙地整理行装,带上少量用品,轻装上阵,偷偷地从后门走出,约走了四五百步路,心有内疚:这样不告而别,太对不起年迈而慈祥的父母,这样对待老人,未免太残酷、太不应该了!于是他几经驻足回首,看看天色将明,仿佛前路有人召唤,便狠下决心,双膝跪地,向父母及祖宗拜了三拜,并念:“恕儿孙不孝,深感愧疚!请求祖宗宽恕,保佑家门吉祥、父母康泰!”说后,他摇了摇头,就匆匆地向前走去。
在秋高气爽的中秋夜晚,月色分外明媚,星光闪烁,轻风习习,一群野鸭从头上飞过。此时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
水邀中秋华月明,漫天星斗闪晶莹。轻风伴送上京行。野鸭高飞啼夜景,小桥流水稻蛙鸣。太湖处处总关情。
——《浣溪沙》
金玉无心欣赏秋色晚景,更无心聆听悠扬的歌谣,只顾自己匆匆往前赶路。当走到平望附近时,东方已经拂晓,朝霞映红天空,显得格外壮丽,他触景生情,口吟七言古风一首:
中秋夜晚月明中,今日朝霞格外红。
丹桂齐芳无我份,愁离悲别路匆匆!
当他来到平望街时,忽然听见人声嘈杂、黄狗狂吠,眺望三角街,看见有十几个衙役身佩腰刀,押着一个蓬头散发的女人,飞快地向他的方向走来。他忙退到旁边立着看,见这妇人生得面善,不像淫妇恶女。她面如土色,泪似雨下。不知其身犯何罪?遭此不幸!他带着好奇和同情的双重心理,紧跟其后,向吴江县城走去。
约走了两个时辰,到达吴江县城。城中百姓看见,衙役绑着女犯人进城,沿街挤满看热闹的人。有人说:“新知县贾大人上任才几天,就抓来了女犯人。”好奇的人们蜂拥地尾随其后,想进去看看新知县是怎么审案的,更主要的是想知道这妇人到底犯了何罪。
当走到县堂门口,衙役们把这妇人推了进去,把所有看热闹的人挡在外面。吴金玉就紧跟在女犯的后面,是第一个被挡住的人。他只好带着疑惑不解的心情离开吴江县,踏上去京城的道路。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84700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