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陕北后,我给红军送物资》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赵铁柱鲁格,讲述了1 穿越惊魂骡子蹄子在黄土坡上打滑时,我正攥着缰绳数脉搏。怀表指针指向申时三刻,这是三天前在榆林城当铺用银镯子换来的——原主的记忆里,这支刻着“上海华生”的铜表,曾是她爹走西口时的唯一信物。“马丫头,前头就是鹰嘴崖了。”赶车的张老汉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羊皮袄下别着的旱烟袋晃出声响,“去年腊月,王疤子的......
现代言情《穿越陕北后,我给红军送物资》,是作者“战诸侯”独家出品的,主要人物有赵铁柱鲁格,故事节奏紧凑非常耐读,小说简介如下:裹着”外头的马蹄声更近了,借着马灯的光,我看见他左腰的布袋子鼓着,露出半截写着“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的传单——这是三天后才该出现的敌人宣传单,怎么会提前出现在他身上?“赵铁柱,你袖口的线头不对”原主的记忆突然清晰,三天前在补给站,赵铁柱就是因为袖口的新线头,被李参谋长发现是国民党特务假扮的,“独立团的战士,谁会用洋线缝补丁?”他的瞳孔骤缩,枪口转向我时,我抓起搪瓷缸砸向马灯黑暗中响起布料撕裂的...
穿越陕北后,我给红军送物资 免费试读
一点点变得鲜活。
渡口突然传来枪声,国民党的炮艇顺着河弯驶来。
周组长推我进船舱,自己举起炸药包冲向船头:“把路线图带给东岸的同志!
记住,第三颗槐树底下——”爆炸声盖过了他的话,我趴在船舱里,看见他的眼罩掉进黄河,像片飘落的枫叶,消失在滔滔河水中。
东岸的芦苇荡里,我见到了前来接应的红军战士。
领头的指导员看着我怀里的路线图,突然敬礼:“马玉同志,你舅舅在最后一封电报里说,你能背出《孙子兵法》全篇,还会组装发报机——这些,都是真的?”
我摸着被河水打湿的图纸,想起昨夜在德顺成地窖,用炭笔在墙上默写的《论持久战》片段。
原主的记忆和我的知识在脑海里重叠,此刻终于明白,所谓穿越,不过是历史对每个守护者的召唤——那些在岁月长河里默默奉献的人,从来都不该被遗忘。
10 星火燎原1937年元旦,我站在延安的土坡上,看着山下的八路军战士练习拼刺刀。
王政委送来封信,拆开时掉出张照片,是王疤子的土匪队在雁门关伏击鬼子的场景,每个人的枪口上,都系着从红军这里拿走的红布条。
“马玉同志,”身后传来熟悉的陕北话,回头看见穿灰布军装的李参谋长,他胸前的伤已经痊愈,“组织上决定让你去抗大学习,教同志们文化课和无线电知识。”
他手里拿着的,正是我用老孙头的拨浪鼓零件组装的第一台发报机,“周组长临终前说,你比他见过的任何交通员都机灵,是个天生的‘鸿雁’。”
远处传来开饭的号声,几个小战士追着只花狸猫跑过操场。
我摸着口袋里的银镯子,突然听见山风里传来若有若无的梆子声——是王疤子的人又送来了战利品,这次的物资清单上,除了药品和子弹,还有整整两箱上海产的“华生”怀表。
抗大的教室在半山腰,石墙上用白灰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站在黑板前,看着底下参差不齐的课桌,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鹰嘴崖,用辣椒粉击退土匪的场景。
那些在历史课本上跳动的年份和战役,此刻都成了眼前战士们身上的补丁、手中的步枪,以及眼底对胜利的渴望。
下课铃响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