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对小说《竹龙渡》非常感兴趣,作者“缘缘来啦”侧重讲述了主人公陈老九望川身边发生的故事,概述为:光绪十八年,暴雨连下七日。陈老九攥着半块青铜剑鞘,蹲在锁龙井旁的老槐树下。井栏上青苔被雨水泡得发亮,隐约可见“乾隆三年”的刻痕。远处海浪声混着雷声,像有头巨兽在海底咆哮。“爹,县太爷又派人来催了。”十八岁的陈望川拨开雨帘,腰间的牛皮剑囊晃出清脆声响。他新打了三把柳叶刀,刀身还带着火炉的余温。陈老九没......
小说《竹龙渡》新书正在积极地更新中,作者为“缘缘来啦”,主要人物有陈老九望川,本文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夕阳西下,望川和周横坐在老槐树下,看着远处的九座灯塔依次亮起。镇水剑的剑柄露在井外三寸,剑身上新刻了行小字:“海纳百川,锁心不锁龙”。周横摸出酒葫芦喝了一口,递给望川:“当年你爹断剑,其实是想让龙有朝一日能重归大海。他没告诉你,是怕你像他一样,一辈子困在这口井旁...
免费试读
爷说过,锁龙井不是囚龙牢,是给龙歇脚的客栈。
你们要灯塔,龙就给你们灯塔。”
夕阳西下,望川和周横坐在老槐树下,看着远处的九座灯塔依次亮起。
镇水剑的剑柄露在井外三寸,剑身上新刻了行小字:“海纳百川,锁心不锁龙”。
周横摸出酒葫芦喝了一口,递给望川:“当年你爹断剑,其实是想让龙有朝一日能重归大海。
他没告诉你,是怕你像他一样,一辈子困在这口井旁。”
望川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想起龙目中的血泪。
或许陈家三代人铸的不是镇水剑,而是一把解开执念的钥匙。
海风带来铜铃的清响,那是龙在说“再见”,也是在说“谢谢”。
民国二十七年,望川已成了陈师傅。
他的铁匠铺开在灯塔旁,炉中常炼的不是刀剑,而是渔船的锚链。
每个来打制渔具的渔民都知道,铺子后屋供着三把剑:一把断剑、一把镇水剑、还有一把用海心铁打的裁纸刀。
某个台风夜,望川听见锁龙井传来异响。
他打着灯笼去看,竟见井中浮着个木盆,盆里躺着个女婴,脖颈上挂着半块夔龙玉佩。
“望川,这是龙给你的传人。”
周横不知何时来到身后,他已满头白发,腰间铜铃换成了婴儿拨浪鼓,“就叫她‘念秋’吧,秋天出生的,念着龙的恩情。”
望川抱起女婴,看见她掌心有块淡红色胎记,形如龙鳞。
远处灯塔的铜铃在风中轻响,与婴儿的啼哭声交织,仿佛穿越百年的回响。
如今,石塘镇的锁龙井已成了古迹。
井口的镇水剑还在,剑柄上的铜铃却不见了——据说多年前有个航海家路过,听见铃声以为是鲛人歌唱,便取走一枚做纪念。
但每当台风来临,渔民们仍能听见深海传来隐约的铃声,像龙在海底翻了个身,又沉沉睡去。
而那九座灯塔,至今仍在夜海中闪烁,为归航的船只指引方向,如同永不熄灭的龙目。
民国三十六年,石塘镇来了支测绘队。
十六岁的陈念秋蹲在锁龙井旁,用指尖拨弄井边的野菊花。
她的粗布围裙上沾着铁屑,腰间挂着父亲给的海心铁裁纸刀,刀柄上刻着“念秋”二字。
“念秋,离那些戴眼镜的远点。”
周横拄着拐杖走来,他左眼已瞎,眼窝处蒙着黑布,“当年你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