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言情《庶女的奋斗》,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篇古代言情,代表人物分别是陆明玉花魁,作者“水边柳杨”精心编著的一部言情作品,作品无广告版简介:一觉醒来,人在古代。生母身份低微,主母笑里藏刀,还想把自己嫁给一个老头子做填房,天崩开局,怎么破? 陆明玉不想嫁老头当填房,她要争。 庶女又如何?只要筹谋得当,一样能逆袭反杀。于是,她把目光放在了隔壁连克三妻的镇国公身上。 镇国公谢玉,人与名极度不符。他刻薄、抠门,偏偏战功赫赫,无人敢惹,只能忍受他的刻薄。 抠门克妻,谁还敢嫁?别人不敢,陆明玉敢。 仪表堂堂的镇国公不比糟老头子好? 谢玉觉得陆明玉很邪门。明明只是清凉寺里的无意一瞥,自己却像丢了魂似的。 她明媚、她娇艳,一双眸子像钩子似的,只看了一眼,就把自己魂儿都勾没了 不,他谢玉绝非好色之徒,他谢玉只爱钱,娶吏部尚书的女儿可是要下重聘的,他不能干。 可陆明玉那双秋水眸子真是长了钩子,勾得他坐立不安,勾得他心颤。他一忍再忍,可听到陆明玉的嫡母要将她说亲给一个糟老头子时,他再也忍不住了。朝堂上对着人一顿开炮后,他夸下海口,要用十八抬彩礼把陆明玉娶回家! 抠门国公朝堂争风吃醋,一掷千金为庶女直接让谢玉成了世人眼里的笑话。 可只有谢玉才知道,自己娶回来的可不是一个女人那么简单,他这是把财神爷给娶回来了……...
《庶女的奋斗》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陆明玉花魁是作者“水边柳杨”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我晓得了,娘”王氏的差事来得很快在带着表哥表姐玩了两日后,便将她喊了去“扎库的事本由你姨娘管着的,但她病了,这事便由你去做吧”王氏看向众人,“大家觉得如何?”“母亲,扎库也代表着陆家的脸面,此事重大,女儿想让周姨娘能帮着照看一点”明玉直接道:“毕竟女儿从未处理过家中事务,若因经验不足出了差错就不好了”“不懂就来问我”王氏道:“如今你名声在外,若将扎库的事办好了,明年及笄了,不知多少...
免费试读
陆仟晃着脑袋,“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委曲精工,只是这婢女稍显不解风|情,完全不能理解家中千金怜花惜花之情啊,哈哈。”
大家都笑了起来,陆灏卿也是笑得胡子直颤,“你这厮恁得一张利嘴惯会取笑人的。老夫家中随便一婢女若能解得风|情,还不得名动天下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
笑过后,陆仟又继续往下看。越看越惊心,忽然就明白了,自己这老上司为何要来这一出了。
这才华!
是自己的女儿自己也得拼命炫啊。
五首词作,首首出彩,更有传世之句,这才华已是超过王弗了。
不,拿王弗比那是羞辱。
这堪比前朝大家了。
陆仟没看到夏日绝句,不然还得拍案叫绝。不过陆灏卿觉得那首可能会犯忌讳,便没带来,也警告过明玉,不要往外说。
大周河清海晏,天子圣明,异族亦不敢贸动,“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之类的话少提为妙。
陆仟看完又给同僚传阅,待所有人看完,整个值房内都沉寂了。
太好了!
好的他们都不知该怎么说。
这当真是一个十四岁闺阁女子能写出来的东西?才情近妖。
但一想,陆灏卿中进士时二十出头,两儿子也是如此,还有一子是探花郎,这女儿出彩也正常?
看来他们的上司的确是才情过人,将儿女都教得这么好。
一时间,溢美之词不断,陆灏卿却收回手稿,笑着道:“当不得,当不得。这些话若给我那五丫头听见了,她尾巴还不得翘到天上去?”
“哦?”陆仟可机灵,一听这话便问,“这是府中五姑娘所作?”
“是呢。”陆灏卿叹息,“可惜就是个庶女。”
一番话,将明玉的身份信息透露得明明白白的,众人也听出了言外之意。
“这等才情即便是庶女又如何?”陆仟笑着道:“可惜我两犬子都已婚配,不然少不得要厚着脸皮上门提亲呢。”
陆灏卿很满意。
陆仟很懂他的心思。
他笑着摆摆手,“明年才及笄,老夫还舍不得,还是将她再留两年。”
说罢便也不再多言,起身回到了案几前,拿起劄本道:“办公吧。”
话虽这样说着,但众人都晓得上官大人这是有意造势,要为自家女儿铺路了。那脑子灵活的,如陆仟之流便是又凑到陆灏卿的公案前,道:“大人,这几首诗词实在精妙,可否容下官抄下来?”
陆灏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拙作想抄便抄,只是莫要传出去,免得伤仲永。”
懂了。
要大大地传扬开去。
老上司,我们都懂!
大家都拿了纸笔,开始抄诗。
陆灏卿翻着公文,时不时地抬眸瞄一眼,见大家抄得差不多了,便又叹息。
“大人,怎了?”
陆仟忙问道。
陆灏卿叹着气,“说来丢人,都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不值一提。”
丢人你还提?分明是想我们提。
“可有下官能分忧的?”陆仟问道。
陆灏卿看了一眼陆仟,笑了起来,“其实也无甚大事。无非就是我这女儿让我发愁。”他捻着胡须,“倒也不是老夫自夸,确实是有些悟性。一些经典自己看的,也无人教,便能有些心得。只是女儿家学些诗词韵律也就罢了,学人治经未免贻笑大方。可孩子上进,我这个当父亲的实在不忍拂了她的上进,便想给请个先生。”
“女子若能通晓经义也是好事。”陆仟立刻心领神会,“别的不说,多领悟些圣人之道,将来持家总有方略。”顿了顿又道:“下官听闻城西六三街上有一相公,乃是承德十二年的举人。因着无心官场,便回家教书。下官与他相熟,若府里姑娘真有心,下官可以去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