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是网络作家“白居易梁山伯”倾力打造的一本小说推荐,目前正在火热更新中,小说内容概括:《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非遗”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超级好看的小说推荐,主角是白居易梁山伯,是著名作者“高平”打造的,故事梗概:瑞昌丝弦锣瑞昌丝弦锣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素有“南有地盘舞,北有丝弦锣”之美誉这是瑞昌人对本土民族文化流行特点的精辟概括,因其浓郁的草根艺术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湖滨草根文化风格丝弦锣鼓盛行于瑞昌市北片乡村一带,尤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成鼎盛之势,广泛流传于瑞昌码头、流庄、武蛟、白杨等地,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丝弦锣,范围之广、艺人之多、影响之大、盛极一时,可以说是“村村锣鼓响,户户见丝弦”...
阅读最新章节
又名午朝锣鼓,始于武宁县甫田乡太平山“天乙佑圣宫”道教仪式。南宋理宗六年(1230),章哲拜辞武当山,寻访至太平山,广收门徒,兴建宫殿,开宗布道,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长期的道教科仪活动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道教音乐的代代相传,据《太平山志》载,太平山道教音乐至今已有41代。今这一既古老又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就是由太平山道教音乐经过历代传人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特色音乐。
宋、元、明三朝,是太平锣鼓道乐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由于太平山道教受到多位皇帝的御赐和诰封,成为“皇室家庙”。宋理宗二十六年,皇帝封章真人为“自然灵应真君”;元仁宗皇庆二年,皇帝敕封章真人为“天乙佑圣宫自然广惠真君”,并钦赐金钟、化钱炉及道政司官印。明成化丁亥春,成化帝加封章真人为“仁天教主太平护国天尊”,钦书“通真宝殿”匾额。太平山在历代为皇室举行规模宏大的斋醮仪式中,促使太平锣鼓不断完善和成熟。
太平山道教锣鼓大多情况下是歌乐一体的艺术形式。而在有些法事科仪如“步罡踏斗”时,其步行转折,需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步态宛如舞姿,这时又可谓歌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
太平锣鼓科仪音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经韵音乐(声乐)和曲牌音乐(器乐),也就是歌和舞。根据演唱或演奏场合与对象的不同,又将经韵音乐分为阳韵和阴韵,曲牌分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阳韵,主要用于殿内祀奠,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韵,用于殿堂之外的斋醮道场活动,如赈济、施食等,其对象是“人”,是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主要用于为神灵做法事,是不同或相同经韵交接间隙时所演奏的过门音乐,或通过该音乐演奏以转换法事程序。耍曲主要用于为民俗做道场,也可用于娱乐性演奏,是在演奏开始前或结束后所演奏的曲牌,意在扩大声势吸引观者。法器牌子主要用于殿堂之外的道场活动。
经韵音乐是太平山道教音乐的主体,所谓经韵音乐就是将经文配上曲调的诵经音乐。在经韵音乐中有赞、颂、韵、步虚、吊挂、引、偈、诰、号、提纲等不同样式及体裁。由于仪式宣行的需要和演唱方法的不同,经韵音乐又形成了不同的腔体:韵腔、诵诰腔、念咒腔、讽经腔,而韵腔极富旋律性,其歌唱性也最强。
太平锣鼓历来与地方民间音乐血肉相连,尤其是正一道派,斋醮讲究音乐吸收,融汇地方民间音乐更为主动和自然。太平锣鼓就是融合了武宁民间十八番的音乐,构成太平锣鼓音乐民间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太平锣鼓音乐以驱邪逐恶、净化心灵、祈求吉祥平安为目的,劝人去恶迁善,互相安抚,互相祝福,激励人们友好、向上、和谐。历代传人始终以章哲所传的音乐为代表,传承脉络十分严谨。现演奏的十五种曲牌基本上坚持了章真人的恪言和信守。主要曲牌有《黄板头》《决槌》《四槌》《一槌》《二槌》《三槌》《二尺上》《雁别翅》《参槌》《五槌》《八槌头》《九槌尾》《紫燕东来》《单挑》等,主要打击乐器有大铙、小铙、大镲、小镲、铛子、手铃、大木鱼、小木鱼、大鼓、小鼓、大铁磬、小铁磬、大铜磬、小铜磬和唢呐等。
2014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