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力作《烬江南:烽火烬余生》,目前爆火中!主要人物有霍临川沈知意,由作者“清风煜露”独家倾力创作,故事简介如下:序章·铜铃咽永和三年秋,伽蓝寺的银杏又黄了。霍临川摩挲着褪色的平安结走进山门,青铜剑穗扫过石阶上零落的经幡。知客僧说西配殿的长明灯从未熄灭,琉璃罩内壁凝着经年累月的蜡泪,像谁哭干了的眼睛。供案上《妙法莲华经》摊开在第七卷,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片焦枯的银杏......
霍临川沈知意是《烬江南:烽火烬余生》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清风煜露”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序章·铜铃咽永和三年秋,伽蓝寺的银杏又黄了。霍临川摩挲着褪色的平安结走进山门,青铜剑穗扫过石阶上零落的经幡。知客僧说西配殿的长明灯从未熄灭,琉璃罩内壁凝着经年累月的蜡泪,像谁哭干了的眼睛。供案上《妙法莲华经》摊开在第七卷,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片焦枯的银杏。他认得那笔迹,五年前最后一封血书洇透了桑皮纸,...
阅读最新章节
序章·铜铃咽
永和三年秋,伽蓝寺的银杏又黄了。
霍临川摩挲着褪色的平安结走进山门,青铜剑穗扫过石阶上零落的经幡。知客僧说西配殿的长明灯从未熄灭,琉璃罩内壁凝着经年累月的蜡泪,像谁哭干了的眼睛。
供案上《妙法莲华经》摊开在第七卷,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片焦枯的银杏。他认得那笔迹,五年前最后一封血书洇透了桑皮纸,力透纸背的"不悔"二字刺得掌心发烫。
檐角铜铃忽地急响,恍惚又是姑苏城那个烟雨迷蒙的春日。杏花纷落如雪,素白裙裾扫过青石板上蜿蜒的血迹,少女转身时发间银梳掠过月光似的冷。
"施主,要添灯油吗?"
霍临川将虎符浸入佛前的净水碗,鎏金兽钮撞得碗底叮咚。八百里的加急战报在怀中化作齑粉,原来塞外的雪终究落不到江南。
---
第一章 伽蓝雨
雨丝浸透杏子红裙裾时,沈知意嗅到了铁锈味。
伽蓝寺后山的青苔泛着冷光,她本该在母亲发现前回到佛殿,可石缝里蜿蜒的暗红痕迹勾住了脚步。断剑斜插在凤尾蕨丛中,鎏金的"霍"字被血污浸得模糊,像泼了朱砂的《璇玑图》。
"姑娘好胆色。"
沙哑的嗓音擦过耳际,三尺青锋映出她骤然收缩的瞳孔。玄甲青年自斑竹影中现身,眉骨伤口绽如红梅,握剑的手却稳得可怕。沈知意袖中的白玉菩提硌得掌心发疼,目光却落在他腰间玉佩——羊脂玉云雷纹裂着细缝,日光斜切时,竟透出阴刻的北疆河道。
她解下香囊的动作惊落几片杏花,晒干的田七粉簌簌落在染血的甲胄上:"金创药性烈伤肝脉。"指尖掠过他肋下伤口,薄茧触到滚烫的皮肤,恍然惊觉这动作太像为兄长整理书箱时的熟稔。
剑尖垂下的刹那,檐角铜铃撞碎雨幕。青年眼底浮冰般的戒备裂开缝隙,露出某种困兽般的痛楚。沈知意忽然想起去岁在寒山寺见过的苍鹰,被金链锁在笼中时,也是这样灼人的眼神。
"霍临川。"他忽然吐出这三个字,仿佛在佛前掷下一把带血的骰子。
油纸伞搁在断剑旁,杏色流苏扫过青石板上未干的血迹。沈知意转身时发间银梳勾住一缕雨丝,听见身后玉佩轻叩甲片的脆响,混着沙哑的低语:"伞我会还。"
佛殿檀香熏得人眼热,母亲正为父亲求升迁的签文。沈知意跪在蒲团上,裙角未洗净的血渍化作观音净瓶里一枝红梅。她悄悄展开袖中《水经注》,洇湿的"玉门关"三字晕染开来,竟与玉佩透出的舆图轮廓重叠。
三十里外官船里,霍临川划开玉佩夹层。北疆布防图安然无恙,只是云雷纹里多出一茎干枯的银杏。烛火在舆图上投下摇晃的影,他蘸着伤口渗出的血,在空白处勾勒出新的河道。
"将军,五皇子仪仗已到姑苏。"亲卫跪报时,甲片上的水珠坠入船板缝隙。
霍临川握紧香囊,并蒂莲纹路烙进掌心。少女离去时那句"银杏叶落了又生"在耳畔回旋,像一句谶语。他突然将布防图凑近烛火,看着墨线在热浪中扭曲——若有人篡改过河道走向,此刻真图该在谁手中?
雨打舷窗声中,他摸到香囊暗袋里硬物。半枚银杏叶书签静静躺着,叶脉间蝇头小楷写着《甘州曲》,"玉门关外雪"的"雪"字洇开一点墨,恰似塞外孤星。
第二章 断鸿声
一、枫桥雾
姑苏城的秋雾漫过阊门时,沈知意抚过琴弦的指尖凝了霜。
焦尾琴第七根弦昨日忽然崩断,此刻正蜷在螺钿匣里,像道未愈的旧伤。春莺捧着鎏金手炉进来,说镇北将军的船队辰时便要启程。铜镜里映出少女眼下淡青,昨夜挑灯重绣的护身符还压在《水经注》里,藏着半片带血痂的银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