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对小说《大唐:本帝师绝不回朝》非常感兴趣,作者“孤帆一渡”侧重讲述了主人公秦天朗李世民身边发生的故事,概述为:他曾北伐突厥,率领三千铁骑驰骋茫茫草原,于营帐中将突厥的王枭首;他曾东征高句丽,在一万虎将精兵的拥簇下围城十五日,逼迫高丽王出城投降;他也曾西征吐蕃、吐谷浑……只是,待他立下赫赫战功之时,当朝天子对他生出了猜忌之心,收兵权、兵符,一怒之下,他割发断义,断绝与李世民的师生关系,退隐山林。事后,李世民追悔莫及,写下罪己诏,更是废朝三日,朝思暮想。“帝师,朕真的知错了,你……回来吧!!”...
秦天朗李世民是军事历史《大唐:本帝师绝不回朝》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孤帆一渡”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供认不讳,两人的学问和本事比起帝师来,只能算是九牛一毛。“陛下既然不愿亲自去请帝师的话,我和房玄龄倒是可以前往。”杜如晦说道。李二眼前一亮,随即又摇摇头,说道:“不妥不妥,帝师脾气你们又不是不知,单单去请的话,很难见效啊...
精彩章节试读
房玄龄沉吟片刻,说道:“陛下不如亲自前往首阳山,当面请帝师回朝,这样既有诚意又显得庄重。”
李二郎闻言,脸色一变,怒道:“朕已经写了罪己诏,更是废朝三日,难道还不够表明自身的悔过诚意吗?朕乃天子,如此做已经是非常给他脸面了!
如今还要朕亲自去请他回来,岂有此理!”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皆能看到对方眼里的淡淡笑意。
陛下表面上是发怒,实际上却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因为陛下很清楚,如果他亲自去请帝师回朝的话,只会适得其反,不被帝师当面轰下山就非常好了,至于回朝那是想都别想。
房、杜二人也是心知肚明,之所以还这么说,也是为了让李二更清楚自己当初犯下的过错。
帝师,那是大唐的魂,是大唐的擎天之柱。
连番征战下来,帝师为大唐扫清了大部分外敌,为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份功劳,功不可没!
而李世民竟然对帝师产生了猜忌之心,所作所为着实让人心寒。
“难道除了要朕亲自出马,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了吗?”李世民一脸愁云的说道。
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今的他是多么的需要帝师,刚经历了百年战事的大唐,是多么的需要一名辅国大臣。
自他上位以来,三年里一直兢兢业业,求贤问策从未停过,但依旧无法解决潜藏在短暂繁荣背后的种种问题。
就连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肱骨大臣,也只是维持现状而已,想要解决那些一想起来就头疼的问题,也是难如登天。
三年来,他求贤若渴,改革科举制度,为的就是能找到遗落在世间的明珠,为大唐的繁荣稳定掌舵献策。
然而,这三年以来,能力出众的人才倒是出了不少,但能达到帝师那种能够一策定乾坤、一语安天下程度的镇国之才的,根本就没有出现。
不,甚至是连达到帝师一半水平的人才,都不曾有过。
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供认不讳,两人的学问和本事比起帝师来,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陛下既然不愿亲自去请帝师的话,我和房玄龄倒是可以前往。”杜如晦说道。
李二眼前一亮,随即又摇摇头,说道:“不妥不妥,帝师脾气你们又不是不知,单单去请的话,很难见效啊。”
杜如晦一笑,说道:“陛下,如果单单是我和玄龄前往的话,成功几率确实渺茫,帝师向来说一不二,想让其回心转意谈何容易。
不过,如果加上魏征、李靖、尉迟恭、程胖子等一众文臣武将的话,胜券又有几分?”
李世民眼前微微一亮,终于是抚掌大笑道:“哈哈哈,此法可行!当速速行动,既然是克明提出的,那就由克明你,还有玄龄一起,来办好这件事吧。”
说完,李世民还觉得有些不够,又道:“切记,此事要当成头等大事来办,万万不可有半点的马虎。”
“臣遵旨。”房、杜二人异口同声道。
随后,杜如晦又说道:“如果帝师果真回朝了,不知陛下会如何做?”
房玄龄和李君羡也都看向李世民,显然这个问题也是他们所关心的。
李世民深深吸了一口气,郑重其事道:“如帝师愿意回朝,朕愿意答应他的一切条件!”
“如此,臣就放心了。”杜如晦深深行了一礼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