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阅读道袍皇帝嘉靖于冕_道袍皇帝嘉靖于冕完整版免费阅读

网文大咖“嘉靖”大大的完结小说《道袍皇帝》,是很多网友加入书单的一部小说推荐,反转不断的剧情,以及主角嘉靖于冕讨喜的人设是本文成功的关键,详情:“我记得,历史上朱祁镇是一个莽夫吧?”于冕看着一边日日夜夜炼丹修道,一边雷霆手段整治朝堂的朱祁镇,不由得发出疑问。他一个穿越者,怎么可能知道朱祁镇其实被嘉靖重生了。且看一周目修仙失败的嘉靖,与后世穿越而来的于冕,怎么为天下百姓造福。【智斗文】【非套路文】【腹黑权谋文】【若有弱智肥皂、玻璃、蒸汽机剧情请举报我】......

点击阅读全文

嘉靖于冕是小说推荐《道袍皇帝》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嘉靖”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而是认为此策成败与否,并不是由此策好坏决定的。”“嗯?政策好坏不由政策决定。”“朕还是第一听到如此有趣的说法,快给朕解释、解释。”嘉靖做出一副很好奇、感兴趣的表情,让邝埜说下去...

道袍皇帝

阅读精彩章节


“回禀陛下。”

“此策虽然看上去尽善尽美,但臣也认可王尚书所言,真去让官员实施此策时,定然会暴露繁多缺陷。”

“除了王尚书所说的几点外,臣还认为此策实施时,还可能在以下方面出问题:”

“首先是……”

不等邝埜解释完,嘉靖又变成一脸不耐烦的样子,打断了邝埜的话。

“行行行,朕听出来了,邝尚书你也不赞成此策。”

“那此策便免了吧,大军依旧由京师直接供粮。”

嘉靖变化无常的态度让在场之人困惑,嘉靖的本意到底是何?

是支持此策,还是不支持此策,亦或者只是一个耳根子软的感性皇帝。

邝埜却没有被影响,依旧坚定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启禀陛下,臣并不是不赞成此策。”

“而是认为此策成败与否,并不是由此策好坏决定的。”

“嗯?政策好坏不由政策决定。”

“朕还是第一听到如此有趣的说法,快给朕解释、解释。”

嘉靖做出一副很好奇、感兴趣的表情,让邝埜说下去。

“回禀陛下。”

“臣自永乐年间中进士起,已在我大明官场沉浮五朝之久。”

“五朝时间,臣为我大明操办了无数政策,亦见识了更多的政策。”

“以臣之浅识,政策、政策,乃是政与策的结合。”

“政是指为政之人,策是指颁布之策。”

“而任何政策颁布后是利国利民,还是祸国殃民,”

“臣以为重点皆在政,而非在策。”

“哦,朕懂了。”

嘉靖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点头向邝埜说道。

“邝尚书的意思是事由人为,一个政策是好是坏,其决定之处是执行之人,而不是提出之人。”

“圣上英明!”

“嗯,邝尚书言之有理,采买军粮可是大事,朕也认为不能随便派人去。”

“你们都是大明的国之栋梁,来说说看,此策应该派何人去实施更好?”

采买军粮?

这可是大肥差!

大臣们顿时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疯狂举荐同派系的自己人。

“臣举荐工部右侍郎主永和。”

“臣举荐太常寺少卿黄养正。”

“臣举荐刑部右侍郎丁铉。”

“臣举荐……”

此起彼伏的举荐声响起,嘉靖看着这些贪婪之货心中冷笑频频。

在场之人全然没有发觉,嘉靖只用了三言两语,

这场本来关于买粮之法否可行的争论,就变成了争论该派谁去执行此策。

嘉靖还全程阴晴不定,好似并没有很坚定的立场。

那句“事由人为”,更是提前做好了嘉靖与于冕甩锅的借口。

若事情办好了,嘉靖肯定要把提出者——于冕定为首功;

若事情没办好,则是你们执行之人的问题,圣上嘉靖与于冕皆毫无过错。

大臣们谁也不肯忍让谁,他们都被这块大肥肉激红了眼。

“王尚书举荐之人无非一小人,何谈完成如此大业。”

“呵呵,有些人的举荐之人,更是和举荐者一样,是一龌龊之子,”

“让这等人经手此事,我怕是大军三日内定饿死一半有余。”

“你说谁呢?你再说一遍!”

“说谁谁知道……”

随着争执的升级,不一会便从互相举荐变成了互相攻讦争吵。

大殿之上也宛如成了菜市场,吵闹不已。

“咚咚咚。”

嘉靖有些不爽的用法杖轻敲地面,声音低到只有王振听到了。

王振立马会意咳嗽了两声,整顿起了大殿秩序。

“咳咳!”

“诸君,咱们是议事,不是吵事。”

大臣们已经吵上头了,嘈杂之中根本没人听清楚王振说什么。

此策可以主管三、四十万人的粮草运输,此等肥差,值得大臣们“据理力争”。

此时一直没有举荐人的吏部尚书王直发话了。

“臣有奏!”

一声中气十足的请奏之声,瞬间将大臣们的理智拉回,纷纷停止了争吵。

见大殿重归平静,王振便代嘉靖准了王直请奏。

“准。”

“臣身为吏部尚书,却让如此多目无纪法之辈入朝为官,属实是臣之罪过。”

“臣特此请罪,还请陛下责罚!”

王直说完便俯身跪下,礼部尚书胡濙也紧随其后。

“臣有奏。”

“准。”

“臣身为礼部尚书,圣座前出此丑态,臣罪无可脱。”

“臣特此请罪,还请陛下责罚!”

“还请陛下责罚!”

在场的大臣国公也纷纷跪下,一同向嘉靖请罪。

嘉靖看到一堆老东西跪下,心中再不爽面上也要装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

“此事事关重大,甚至可能左右大明数百年的国运。”

“诸君为此事争执乃是忠君爱国之体现,朕怎么可能为此责怪你们呢?”

“朕从刚刚诸君面红耳赤的样子上,看到了诸君的肱骨为国之面,”

“朕大明有诸君,实乃是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嘉靖说着说着便情难自已,眼角流下了几滴泪水。

“呜呜~”

大臣们也被嘉靖的表演感染了,一同跪在地上抽泣了起来。

“诸君还快快请起,主持此策之人还未敲定,咱们并没有多余时间哭泣。”

“咱们每拖延一刻,暴元余孽便多嚣张一刻,大明北境的百姓也晚一刻解脱。”

“圣上英明!”

群臣收敛了收敛心神,一同起身看向嘉靖。

此情此景,要是让不知情的人看见,还真以为是一副君臣和睦的盛世之兆。

“臣有奏。”

“准。”

邝埜再次请奏,邝埜也要举荐他心目中的人选了。

“臣举荐兵部侍郎——于谦,操办此事。”

嘉靖终于等到了,等到有人举荐于谦了。

嘉靖从听完王振念此策时,便认定了此策必须由于谦操办。

此策事关北境战事,以及后续的北境贪腐案,除了于谦这个官场“孤家寡人”外,

任何人都不适合干这个肥差。

“于侍郎本便负责粮草运输的事宜,此事交给他也的确合适。”

“诸君可有异议?还有其他人选吗?”

若是按寻常的选人流程,怎么也要拖议个几天。

在此期间,各大派系会明着争论不止,暗中交换利益,

等利益瓜分完毕后,才推举出来几个合适的人选,让皇帝去选择。

嘉靖刚刚才明示要尽快敲定人选,于谦这个不属于各大派系的“直臣”,的确是目前最好的人选。

最起码所有派系都认为,于谦不会偏袒其他派系。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