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推荐《大明四朝内阁首辅之生肖宦海》,是作者“惊鸿游龙焉”独家出品的,主要人物有李东阳刘健,故事节奏紧凑非常耐读,小说简介如下:明朝的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嘉靖(明世宗朱厚熜)、隆庆(明穆宗朱载垕)、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四朝作为本书截选明朝历史的焦点时期,历史满满充斥并导演着整个王朝276年进程中,最跌宕起伏的剧本。作为这一时期的内阁首辅们,或粉墨、或淡彩,八仙过海神不神通都耍一通。出现了杨廷和、张璁、严嵩、高拱、张居正、叶向高、方从哲等明朝中后期赫赫在列的名臣、权臣。尔虞我诈、阳谋阴招、林立党派、打击异己。将这个时期打造的更加精彩纷呈。当治乱世、求治乱世也是历史考验这个王朝成熟性的时刻,王朝也有精彩戏,就看大家的演技。...
小说《大明四朝内阁首辅之生肖宦海》,是作者“惊鸿游龙焉”笔下的一部小说推荐,文中的主要角色有李东阳刘健,小说详细内容介绍:祖父李允兴在京师当兵,于是举家北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北漂一族,但是是有户口的那种,李东阳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漂三代。老李家只是普通的军户家庭,没有军功背景也没有靠山,也就成为了最普通北漂家庭中的一员。到了父亲李淳,经营着一个私塾,收入不济时还要打零工贴补家用...
免费试读
第一节 微末出身 开挂改命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
生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
祖父李允兴在京师当兵,于是举家北迁。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北漂一族,但是是有户口的那种,李东阳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漂三代。
老李家只是普通的军户家庭,没有军功背景也没有靠山,也就成为了最普通北漂家庭中的一员。
到了父亲李淳,经营着一个私塾,收入不济时还要打零工贴补家用。
虽然家境贫寒,但也算是书香门第。
李东阳幼年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4岁时就能写首径一尺的大楷字,而且对对联也是一绝。
时间一长,人们口口相传,小小的他在京城逐渐名声大噪起来。
一天家里来了一位老翰林,他听说李东阳是有名的神童,还善于对对联,就想考一考他,于是就把李东阳的名字嵌入句子中给他出了一个上联“李东阳气暖。”
这个对联的意思是说李树映在东升的太阳下,春气温暖。
李东阳一听,顿时来了兴致。
他略作思考,便对出了下联:“柳下惠风和。”
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的名士,为人正首不阿,就是那个“坐怀不乱”典故的主人公。
李东阳用柳下惠与自己的名字相对,后面缀补风和二字,意思就是说柳树下面,惠风和煦。
真是才思敏捷,真是妙不可言!
这么一位神童小红人,怎么能不引荐给皇帝呢?
于是顺天府官员把李东阳推荐给景泰帝朱祁钰(明代宗),进宫谒见的时候,父亲李淳领着李东阳跟着太监一路前行,皇宫里的门槛特别高,李东阳年纪还小,个子矮迈不过去,只好让父亲抱进去。
太监见状嘲笑道:“神童腿短。”
谁知李东阳随口答道:“天子门高。”
太监回报景泰帝,景泰帝非常惊喜。
让他写下“龙、凤、龟、麟”等大字,他写的字圆润清秀、端正严谨,颇有赵孟頫遗风。
景泰帝异常高兴,赐给李东阳皇宫的水果和金银元宝,当即又把李东阳抱在膝盖上坐下。
此时正值李东阳的父亲李淳还站立在一旁,景泰帝随即便对李东阳说:“子坐父立,礼乎?”
(儿子坐着,做父亲的却站着,这合乎礼法吗?
)谁知李东阳沉着冷静对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嫂子落水,小叔子去救,这是权宜的办法啊!
)景泰帝听罢,更加喜欢这位小神童。
自此之后又两次召见李东阳,并下旨恩准李东阳进顺天府学读书。
顺天府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办学校。
明朝的时候可没有我们现在义务教育的好政策,想上学读书都是要自费的。
经此一事,李东阳的名气更大了,不光自己的寒舍顿时门庭若市,人人争先打卡签到。
就连父亲李淳私塾的买卖也是好的一塌糊涂,众多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纷纷前来向李父讨教育儿心经,并叫自己的孩子入学私塾。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的科举考试,对于李东阳来说注定是个终生难忘的经历。
这一年十八岁的李东阳以未及弱冠之龄就高中殿试二甲传胪(二甲第一)。
这个结果一出又是惊雷一个,十八岁就能高中进士,放眼整个明朝,都是凤毛麟角,首屈一指的(后面要讲的杨一清也是十八岁中进士、杨廷和十九岁中进士,费宏二十岁中进士状元,都是了不起的存在)。
就连三元及第的黄观、商辂都做不到,即便是同样时称神童的张居正中进士也是二十三岁的事情了。
放在现在就等于我上高一,有个同学某阳,某阳同学学了几个月就参加高考并考上了大学,当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某阳同学己经大学毕业并准备参加工作了,听来真是脑子不够用。
当时没有报纸,如果有必定是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
更为惊人的是,本着穷追到底的决心与态度,我在翻阅了《明实录》、《明史》以及晚明学者谈迁著写的《国榷》近百页纸的相关历史纪录,都没有找到关于李东阳在此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任何痕迹。
天啊!
也就是说他此时的身份肯定不是贡士(通过会试考试取得功名的人)、可能也不是举人(通过乡试考试取得功名的人)甚至连秀才(府州县学的生员也叫贡生)也不是,这哥们可是跨级考啊,至于跨几级就无从而知了。
这或许就是在顺天府学读书经历的牛掰效应吧,能力强便能近水楼台首登高等科考。
不管怎么样,李东阳此时确实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他实现了光宗耀祖的任务,创造了北漂一族三代人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的逆袭奇迹,也成为了所有北漂一族最励志的榜样。
此时的他继承了陈平、陶侃、文天祥等一切寒门出身成贵士的衣钵,是的,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
他也不会知道,就在不远的未来,他将获得更大的成就,当然也会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经历着无数的风浪洗礼。
阅读小贴: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入主紫禁城。
紫禁城于永乐西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时十五年。
迁都北京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作为抵御北部蒙古入侵前沿的幽蓟之地,定都北京也体现了朱棣作为千古一帝,所具备的卓越战略眼光。
朱棣死后葬于昌平天寿山麓,这里也成为后来明朝帝王的归葬之地--明十三陵。
真正体现出汉家王朝铁血大明的气势,誓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的王朝血性贯彻到底。
二、两个年号当过太上皇的明英宗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嫡长子,明朝第六、第八任皇帝。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驾崩,朱祁镇即皇帝位,以次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
正统十西年(1449年)亲征蒙古瓦剌大败,史称“土木堡之变”。
弟郕王朱祁钰即位为景泰帝,尊身在瓦剌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景泰元年(1450年),朱祁镇回归大明,幽居南宫。
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发生,朱祁镇复位,废朱祁钰仍为郕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朱祁镇病逝,累计在位二十二年。
三、明朝科举的那点事明初,科举录士呈现南强北弱的现象,于是创造性的设立“南北二场”。
明朝继承了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人才也是辈出。
三元及第的人一共两位,分别是洪武年黄观(后被朱棣除名)、正统年商辂。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即同时获得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
殿试三甲指的是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本书要讲的内阁首辅中,如费宏、李春芳、申时行都是状元及第,王锡爵、李廷机高中榜眼,徐阶则是探花。
小说《大明四朝内阁首辅之生肖宦海》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