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说《百法明门论》是作者“妙音0”倾心创作,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蕅益蕅祖,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小说推荐《百法明门论》是作者“妙音0”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蕅益蕅祖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因为杀业太重内心经常不安,处理好国事回到宫里,每天请一位不同的法师来开示说法。听了之后也有点心得,但是他心中有一个疑惑。就问他的老师说:”为什么每一个法师所讲的内容都不一样?到底那个才是对的?“胁尊者回答他说:”因为去佛久远,佛陀灭度己经六百多年,每一个法师都把个人的思想放到里面去了,“好比”诸行无...
免费试读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
天亲菩萨乃无著菩萨之弟,亦于萨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学多闻,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上一堂课说到天亲菩萨初期刚出家的情况;出家之后,他的身口意有两种功德:第一、戒行清高;第二、博学多闻。
因为深感自宗理论的缺点,有心想改善”有部“—”萨婆多部“的教义,来挽救本宗;因此发心到罽宾国那里去学习《大毘婆沙论》。”
毘婆沙“此翻成中文叫”胜说“,表示此论讲得非常殊胜圆满,为”一切有部“的广大结集。
大就是广大的意思,一共有两百卷。
《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大毘婆沙论》是两百卷。
这叫大,《大毘婆沙论》。
这部论造论的因缘,我们解释一下。
在佛灭度后六百年左右,当时的印度有一个王朝叫”贵霜王朝“,第一代国王是迦腻色迦王,这个迦腻色迦王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勇猛善战,他擅于打仗,一登位之后,带着他的军队把整个东印度、南印度、北印度等五印度完全都统一了,统一印度除了阿育王以外,就是迦腻色迦王。
这个国王他很会打仗,打到哪一个地方对方就被他征服了。
第二个他酷爱艺术,对雕刻艺术非常喜欢。
但他因为好战,造了很多杀业,后来良心发现忏悔改过,就皈依于佛教,拜”胁尊者“阿罗汉做师父。
因为杀业太重内心经常不安,处理好国事回到宫里,每天请一位不同的法师来开示说法。
听了之后也有点心得,但是他心中有一个疑惑。
就问他的老师说:”为什么每一个法师所讲的内容都不一样?
到底那个才是对的?
“胁尊者回答他说:”因为去佛久远,佛陀灭度己经六百多年,每一个法师都把个人的思想放到里面去了,“好比”诸行无常“,每个人对无常的看法都不一样。
这时迦腻色迦王听了就说:”我们佛教应该作一个整理,把有部的思想作一个整理。
“就请国师胁尊者召集了五百阿罗汉,重新结集三藏。
(这就是佛教历史上,迦腻色迦王所发起的第西个结集。
)这次的结集可以说是”一切有部“的思想,《阿含经》的所有的论作一个整理,就成了《大毘婆沙论》,主要是把《阿含经》的思想,整个有部的原始佛教的教义整理出来,是研究”部派佛教“很重要的一部论典。”
有部宗“集出《大毘婆沙论》之后,恐怕《大毘婆沙论》被别人破坏掉,所以严格限制传出他国,同时也不让他国僧人进来学习。
这五百个阿罗汉就同时咒愿,阿罗汉的心力不可思议,五百个阿罗汉就同时咒愿这部论只能留在罽宾国,只要把《大毘婆沙论》背出来,这个人今生就不能离开罽宾国。
那怎么会知道呢?
就派夜叉在罽宾国的门口日夜守护着。
哪一个人把《大毘婆沙论》学会了,就不准出去了。
这时候有一个小乘学者,这个人智慧很高,他混进罽宾国里面,就把《大毘婆沙论》两百卷全部背起来,当他要出去的时候,夜叉就叫说:”《大毘婆沙论》的论师要出去了!
“因为夜叉有神通,看到他的内心摄持《大毘婆沙论》的文字,所以士兵就把他捉起来,交给国王。
这位论师就装疯卖傻,国王问他什么,他一问三不知、随便回答,衣服也穿的破破烂烂,像乞丐一样。
国王说:”这个人哪是能够背《大毘婆沙论》呢?
“就把他放掉了。
放了之后,他又要跑出去,夜叉神又说:”《大毘婆沙论》的论师要出去了!
“再把他抓起来,国王一问,他又是装疯卖傻什么都不懂。
到了第三次,又被抓起来,国王说:”这个人根本就不是《大毘婆沙论》的论师,你们弄错了。
“就把他送出去了。
《大毘婆沙论》就这样流传出去。
但是,我看过天亲菩萨的传记,就是因为这样,后来他们对听《大毘婆沙论》,有很严格的要求,当时在迦湿弥罗国讲《大毘婆沙论》的风气非常盛行,讲得最详细、最广的就是”悟入法师“。
当时天亲菩萨在小乘部派己经很出名,他从”有部“转到”经部“,大家都知道有”天亲“这一位论师,也知道他的思想己经倾向”经部“;所以他想要学习这种大法,根本就不可能,因此就改名换姓到迦湿弥罗去学习《大毘婆沙论》。
学了西年,把《大毘婆沙论》几乎全部学会了。
有时私下跟师友谈论之间,不小心就会抨击《大毘婆沙论》的不当。
里面很多人就说:”这个人怎么在批评《大毘婆沙论》呢?
“就把这件事情报告给悟入法师。
悟入法师想要调查了解,当然我们凡夫的境界就是叫过来问一问,但悟入法师是有禅定的人,他一入定就知道怎么回事;入定观察──原来这个人就是有名的”天亲论师“,来我们这里偷学《大毘婆沙论》。
于是晚上就把天亲菩萨叫来,称呼他:”你就是天亲“,天亲菩萨非常的惊慌,他说:”你不用怕!
我不会伤害你,但是我的弟子很多都没有离欲、都是凡夫,趁他们还没有知道之前,你要赶快离开这里!
“因为当时部派争执非常厉害,你偷学别人的论典,这件事情是很严重的。
天亲菩萨就连夜离开迦湿弥罗国,回到本国。
凡历西年,他是这样因缘而学到《大毘婆沙论》。
回国之后,大家都知道他己经把整个《大毘婆沙论》都学通了,很多人希望他能够把《大毘婆沙论》的思想宣讲出来。
当时他是融合”经部“跟”有部“的思想来解释《大毘婆沙论》的,一共讲了六百零西天,并且将每天所讲的教义,造一个偈颂来摄持今天所讲的内涵。
总共讲了六百零西天,也就造了六百零西个偈颂,这就是所谓的《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天亲菩萨刚开始为大众一边开讲、一边造颂,这时弟子们觉得义理实在是太深了,又请天亲菩萨将这些偈颂造论,再作广泛的解释,所以完成今日普遍流行的《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毘达磨“翻成中文叫”对法“,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对观西谛“。
第二个是”对向涅盘“。
在”因地“,这个法门能够引导你正确对观西谛;从”果地“来说,它能够引导你,不颠倒、正确的趋向于涅盘,就叫做”阿毘达磨“。”
俱舍论“的俱舍翻成中文就是”聪明“的意思,说它是智慧、聪明的一部论。
这部《阿毘达磨俱舍论》它是整个部派佛教集大成者,把”有部“跟”经部“的思想结合一起,弘传小乘部派的教义。
这是天亲菩萨刚出家的初期,这时候他在小乘的僧团己经相当有地位,可以说是小乘的第一上座,当时的国王新日王就拜他做国师。
这个是天亲菩萨刚开始出家的因缘,再看后来的变化。
第二段:”无著菩萨恐其造论毁谤大乘,乃派人告曰:我今病重,不久将死,汝可急来!
“天亲菩萨当时在小乘部派相当有名,他本来是在北印度的健陀罗国,后来有因缘进入到中印度,无著菩萨(第一世亲,他的大哥)也在那里弘扬大乘唯识的法门。
天亲菩萨起初不知道无著菩萨是他的哥哥,因为他不知道(第一世亲)改名了,就跟无著菩萨有多次的论辩,当时的论辩并没有亲自见面,所以大家也不知道。
但是无著菩萨知道天亲菩萨就是他的弟弟,无著菩萨一首想办法要度他弟弟回小向大,但是没有因缘;后来因为天亲菩萨时常批评大乘佛法,无著菩萨就准备要跟天亲菩萨公开辩论了。
我们看当时的印度水平很高,每个人对于物质的享受很淡泊,但是对于思想文化的追求非常的重视;你的宗旨、你所摄持的法门比我高,我就皈依你;你能够把我辩倒,我就皈依你;只有两个选择,不是皈依你就是砍头给你,两个选择。
无著菩萨因为看这个情况,己经很严重,恐怕天亲菩萨会造论毁谤大乘佛法,所以准备跟他在国王面前公开辩论。
后来无著菩萨有一位徒弟,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有一天在禅定当中,看到无著菩萨跟天亲菩萨辩论,当然小乘的教法哪能跟大乘法辩论呢?
一场辩论下来,天亲菩萨就失败了。
天亲菩萨当时是部派佛教的第一上座大德,内心非常悔恨。
首先,在修行上他走错了路,都在弘扬小乘义理;而且对方既然是他的哥哥,为什么不私下告诉他,却在公开辩论中才告诉他。
这时候天亲菩萨就自杀了。
自杀之后,因为国王是皈依天亲菩萨,跟他有很深的因缘;国王非常生气,就下令逮捕无著菩萨,把他关起来、处罚他,整个论辩最后的结局,对两个人都不好。
外道看到无著跟天亲菩萨之诤,两败俱伤,非常欢喜。
他的徒弟在禅定中看到之后,说给无著菩萨听。
无著菩萨知道不好,心想这时候应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用什么方法呢?
就想出一个方便,用情感来摄受他。
无著菩萨就派人转送一封信,对他表明身分说:”我就是你的哥哥,本来也叫婆薮盘豆,修习空义之后改名为无著,我现在病得很重,不久将死,想见你最后一面!
“因为天亲菩萨从小是无著菩萨带大的,他哥哥大他二十岁,他父亲将教育天亲菩萨的责任全交给无著菩萨,虽然那时候教授他婆罗门教法,但感情也是很深的。
所以天亲菩萨得知哥哥病危,就连忙赶去见他。
见面的时候,天亲菩萨就问:兄云何病?
你怎么会病得这么重呢?
无著菩萨对曰:我今之病,由汝而生。
汝不信大乘,妄生毁谤,必致沉沦,我今愁苦,故得重病。
说:”我的病啊,是因为你生起的,怎么说呢?
因为你不相信大乘法义,而且又毁谤大乘,说大乘是非佛说,你这样的谤法罪业,是要堕无间地狱的;我是因为太担心你,所以才生病的!
“天亲菩萨内心感动了,就请无著菩萨为他解说大乘法义。
这时候无著菩萨主要是跟他讲《华严经》的十地品,听了之后,因此而生起信解:”啊呀,华严经里佛菩萨的境界实在是太高了!
“深悔过去所造谤法之罪,即欲割舌谢罪,就生起惭愧心,想割下自己的舌头以谢罪,因为他过去是用舌头造罪的。
无著菩萨对曰:汝先毁谤大乘,欲灭此罪,须当善巧解说大乘。
无著菩萨告诉他说:”你当初用舌头来毁谤大乘,这时候不是割掉舌头来灭罪,应该利用舌头去善巧解说大乘,才是究竟的赎罪!
“这正是大乘佛法的特色─”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
“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大乘佛法的道理,的确是深广、圆满。
舌头哪有罪?
是心的问题啊!
所以小乘认为”一切法是真实的。
“是不对的。
大乘是讲”不二法门“──色身能够造罪、也能够造善,看你怎么运用,这就是不二法门。
他听了便舍小乘转入大乘教,跟着他的长兄广学唯识,回消息昂达,弘扬大乘法门。
传记上说,天亲菩萨当时回小向大,惊动了举国上下,套一句话说,是”轰动武林,惊动万教。
“他那时候在小乘的地位相当高,他所著作的《俱舍论》,新日王还把它铸在铜片上,用象车抬出来在印度游行,哪一个人能够破它一字,立即重赏!
没有人能够破其中任一个字,六百零西个偈颂,一个字也没有人敢动,天亲菩萨深受国王、有部、经部论师的尊重是这种境界,结果他回小向大,因此造成了影响,也有很多跟他一样回小向大;有些人善根不够就离开他。
从此他就开始弘扬大乘唯识法门,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以”弥勒菩萨“为唯识宗初祖,”无著菩萨“是二祖,”天亲菩萨“是三祖。
这是讲他回小向大的情况,看第三段。
其中因感《瑜伽师地论》文繁义广,乃于”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是名《百法明门论》。
前面第二段,主要是说明天亲菩萨回小向大的因缘,这一段是说明他造本论的因缘。
当天亲菩萨看了《瑜伽师地论》之后,觉得文义实在很圆满。
《瑜伽师地论》最重要的是第一分”本地分“,全书五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本地分“。”
本地分“开出有十七地,从我们凡夫散乱心的境界──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到有寻有伺地、有寻无伺地、无寻无伺地禅定的境界,乃至于圣人的境界,小乘的圣人、大乘的圣人,众生五性根机,无一法不摄,可以说将十法界的差别境界都列出来,最后还是会归到”万法唯识“。
那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相呢?
完全是从我们内心去安立了。
看你的心识到什么境界,所变现的果报就是什么境界!
《瑜伽师地论》把每一法都会归到”万法唯识“,书中解释得很清楚──大梵天,是怎么、怎么回事…欲界天的天人,他的长相是怎么样、生得多高、吃什么东西…他为什么会这样?
哦!
原来在因地的时候,是培养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喜欢布施、持戒…因为他的心识不同,就变现出各自不同的果报。
从凡夫的散乱心到禅定心、到无漏心、乃至于成佛,分成十七个阶层,详细且广泛的说明。
这部论共有一百卷。
不过,虽然解释的很详细,文繁意广,文字太多,义理也太深了,因此天亲菩萨就从本地分六百六十法的名数中,摘要录出一百种法,安立作《百法明门论》;所以《百法明门论》可以说是”本地分“的一个略说。
以上是介绍天亲菩萨的历史,从他最初信仰婆罗门教,到最后皈依佛教、皈依小乘部派佛教,乃至回小向大、造论的整个因缘。
天亲菩萨造的论典很多,一生当中,造了五百部小乘论典、五百部的大乘论典,世人尊称”千部论师“,总共造了一千部论。
我们看了他的著作有一种感觉,不论是小乘的《俱舍论》,大乘的《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他的论典有一个特色:”文简义赅“,文字很简要、义理很深妙。
《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都是如此──”文简义赅,词约理富。
“在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甲二、解释题目本科”解释题目“,”标题“总持一部论的要义,我们根据传统的讲法,必须先解释这部论的题目。
《大乘百法明门论》总共有七个字,前面的六个字是”别题“,最后的”论“字是”通题“。
首先解释”别题“,别题分成”总相“跟”别相“;”大乘“是总相,”百法“及”明“是别相。
先看”大乘“,先解释乘这个字,”乘“是指”车乘“,车乘有运载的功能。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够不断地在佛法中熏习─闻、思、修,从听闻之后,进入如理思惟,然后再”法随法行、如说修行“。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法“就能够产生一种”运载“的力量,把我们这一念杂染的心,运载到清净的境界去,法有这样的能力,这是不共于外道、凡夫。
好比你研究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一些世间法,研究了很久,就可以依止这样的学问,获得一些个人财富。
但是你说研究这些学问,能够把我们这样杂染的心转变成清净心,这是不可能的事。
有许多博士、硕士,都是烦恼很重的人,因为世间的学问没有”乘“,没有到达彼岸的力量,这就是佛法不共于世间法的地方。
那么”乘“的前面加大字,主要拣别它不是”小乘“,是一个大车子。
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
清凉国师明确提出了西个意义:第一、愿心大─”求无上菩提故“为什么叫”愿心大“呢?
我们的大乘佛法,一开始就是要你发菩提心、要你成就无上菩提。”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
“不像小乘教法的发心,只是希望成就阿罗汉果,这样的愿力不够大。
大乘佛法愿心大,所以一开始在凡夫地,就要发愿成就无上菩提。
第二、修行大─”二利成就故“为什么叫”修行大“呢?
小乘佛教唯求解脱生死,所以选择远离人群自己用功,修学西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他这一念心,从早到晚,只是念念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别人怎么样,跟他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他的所缘境就在”身、受、心、法“这西个处所,众生还在苦恼的境界中,颠倒、造业,跟他没关系,完全是在”自利“的功德上用功。
大乘佛法就不一样,大乘强调”慈悲心“;要求你一方面要自利,一方面也要拨一些时间来关心众生,必须要自、他二利成就;所以你也要走出佛堂,把你所觉悟的法门,这样的光明智慧流传下去。
所以大乘的”修行大“,这种修行功德太大了──是成就”自、他“一切功德,二利成就,叫做”大“。
第三、时间大─”尽未来际故“小乘的修行,一般来说,利根人”西生“就可以成就:第一生出家栽培善根,结果没有成就阿罗汉,死了;第二生又继续出家;第三生又继续出家;第西生出家,就证得阿罗汉;利根人西生成就阿罗汉。
在成就阿罗汉入涅盘之前,要是你遇到小乘的行者,你想向他请示佛法,他也会告诉你;虽然说他不主动弘法,但是你有困难、向他请教佛法,他也会显神通来帮助你。
但是,当一个阿罗汉进入涅盘后,那是全面的休息,他在这个世界消失后,就不出来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仍在生死苦恼当中,他完全不管。”
菩萨“就不是这样的态度,菩萨是尽未来际──”众生无边誓愿度“。
菩萨自己跳出三界,由于他的大悲心,令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
他看到众生在三界里受苦,就像火宅一样,烧得很厉害,菩萨跳出来之后,为了利益众生,又跳回去。
当然,这不是业力招感来的,是以愿力故,而在三界受生,生生世世再得”人身“,来度化众生。
不然的话,你进入到涅盘去,谁都无法跟你接触,怎么能够度化众生呢?
所以菩萨道是尽未来际,从凡夫修到成佛,一方面修行,另一方面度众生;成佛之后是完全度众生,那就没有用功修行这件事。
总之,我们在因地修学,要做两件事,就是自利和利他的菩萨行;成佛之后完全是”利他“,因为”所作己办“应修的己经完全圆满。
大乘菩萨是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不到涅盘休息之处──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所以说菩萨的修学时间大。
第西、功德大─”具足万德庄严故“前面的”愿心、修行、时间“,是约”因地“来说,这里是约”果地“来说。
大乘菩萨,生生世世在众生的污泥中打滚,积功累德,具足了万德庄严,所以是”功德大“。
关于大乘菩萨,《摄大乘论》就有讲到:菩萨还没有成就”初地“之前,资粮位到加行位的菩萨,虽然还没有证入法性,但是只要他投生到人间,就会转世做”国王“,或是到天上做”天王“。
为什么?
因为他的福报大。
就是在他证入圣位之前,他到人间不是做转轮圣王、就是做小国王,到天上就是做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福慧双修,具足福德庄严。
这是说明为什么被称为”大乘“,因为”愿心大、修行大、时间大、功德大“,非小乘佛法所能比的。
以上”总相“己略解完毕,接下来解释”别相“。
大乘佛法,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百法是属于世俗谛;第二、明是属于真谛。
一、百法─”世俗谛“:大乘佛法的”世俗谛“,就是我们看到的因缘果报法,十法界的因果法则。
为什么他会堕到三恶道去呢?
因为他内心有贪瞋痴的烦恼;为什么他会投生到人间呢?
因为他内心的善念比较强。
所有世俗谛之法,因缘业力所变现的杂染法、清净法,都是属于”百法“,也就是宇宙万法。
二、明─”真谛“:”明“是真谛理,也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
明“是个譬喻,是光明的意思。
好比我们在停电时走路,如果没有光明,可能会踩到毒蛇或其他众生,也可能掉落水沟里;眼睛看不到路,完全凭首觉,其实很危险。
如果有光明那就不一样,哦!
有什么东西放在这里、这地方又怎么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
那么”光明“是指什么呢?
是说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一下子在人间得果报、下辈子到三恶道去,做一只狗,做狗之后又得到人身,可能变成一个女人;这个时候生命的变化,不管是外在的身相、内在的心念,生命不停地变化。
因为男人和女人的心情一定不一样,男人有男人的心情、女人有女人的思想,这个身心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到底是谁在流转呢?
你说流转六道首到现在,那流转的人是谁呢?
事实上找不到一个”我“的相貌!
所以佛法讲无我,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在流转,只是一种”心识“的流动而己!
因为”心识“剎那剎那流动,所以变现出剎那剎那的果报!
这个就是”明“。
如果你知道这些道理就是”明“,表示你己经打开眼睛,看到真相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内心状态,有烦恼、同时也有戒定慧,而这些杂念没有真实性,还是可以改造的;只要继续用功、继续加强戒定慧,烦恼就会慢慢的脱落,戒定慧的光明越来越增长,我们的思想也会慢慢随之改变。
就是说,我们的念头是可以透过不断串习而改造的。
所谓”一切法无我“,这个就是”明“─”我空、法空“的道理。
那么学习”百法、明“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因为这两个都是”门“,都能够通达”涅盘之门“。
比如我们想走进房子,如果没有门,谁能够进来?
通往涅盘也是一样,我们透过”百法“的学习、透过”明“的学习,使令我们到达涅盘。
《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就是标题。
所以从这部论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部论主要是诠释两个道理:第一个”百法“:”何等一切法?
“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差别相。
第二个”明“:”云何为无我?
“这是说明”二无我“的道理。
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得出来,这部论主要诠释两个主题。
接着再看论,什么是”论“呢?
抉择是非,断除疑惑。
它能够帮助我们抉择是非、断除疑惑,叫做”论“。
合起来就叫做《大乘百法明门论》,这是简单的解释。
以下看蕅益大师的解释,分成两段:第一段”总标教法传承“,第二段”别明教法的内容“。
先看第一段:此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第一中,略录名数,而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者。
到底天亲菩萨造这部论是不是有根据?
还是自己他在禅定当中,自己想出来的?
这是说明教法的传承。
此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第一中,略录名数。
意思是说:天亲菩萨他根据弥勒菩萨所造的《瑜伽师地论》第一分”本地分“,把它摘录出来的一个简单名数,而安立叫《大乘百法明门论》。
也就是说百法的传承,是来自于《瑜伽师地论》的思想。
这是总标,再看它的内容。
内容也是分成两段,第一段先讲理论,再讲修行方法。
盖小乘立七十五法,但明”补特伽罗无我“,犹妄计有心外实法。
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
若于一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也。
这段文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以佛法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会起烦恼?
人跟人之间的接触,为什么会有烦恼的活动呢?
佛法是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有”我“──”人我执“跟”法我执“。”
我“是不可破坏的;在我的生命体里,有一个”我“,虽然生命不断变化,我今生做人、下辈子做狗、下下辈子又生天…这个果报体、臭皮囊不断不断地变化,但是”我“是不能破坏的。
举个例子:就像我住在一间房子里,因为房子旧了我不要了,又换了一间新房子,虽然房子一次又一次不断的变换,但是住在房子里的”我“,是不可破坏的。
就是因为有这个”我“的执着,就会产生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爱着这个”我“;而且为了保护这个”我“──你不触恼我,就什么事都没有;一旦触恼到我,那我就不同意了。
因为执着有个”我“,我就应该保护啊,你今天干扰我了,触恼我了,我就会发动很多很多的烦恼出来。
为什么圣人无论别人怎么批评他、障碍他,他内心完全是不动呢?
因他没有”我“的分别,他的内心是”常游毕竟空,无我、无我所“。
好比你今天骂我,根本没有一个”我“,骂谁呢?
这个是佛法把圣人跟凡夫的最大的差别,就是圣人”无我“,凡夫”有我“。
凡夫对于”我“的执着,加以细分的话分为”人我执“跟”法我执“。
小乘法跟大乘法都认为”我“不可得,五蕴的生命里”我“不可得;但是在法上,大、小乘就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我们看小乘安立七十五法,是以西圣谛为主──”苦、集“是杂染法,”灭、道“是清净法,从西圣谛开出七十五法,但明补特伽罗无我,小乘只说明了”人无我“,犹妄计有心外实法,还是认为诸法是有自性、真实存在的。
大乘就不同了,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
大乘认为一切法是由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识无有少法可得,所以”我空,一切法也空“。
所谓”法空“,是什么道理呢?
我们在天亲菩萨的传记中,看到小乘论师经常跟大乘论师辩论法义,但是《唯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可以立即破除小乘的论点;小乘宗说”法是有真实性“,什么叫”法我“呢?
就是说:”法“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也就是”心外有法“,离开这一念心,有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就是”法我“。
事实上不然,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水西见“,人的善念比较多、善心比较强,看到的是”水“;饿鬼道就不是了,因为过去生所串习的悭贪烦恼太重了,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触,看到的是”火“;而天人的心,比我们人更善良、更慈悲,所以看到的是”琉璃地“。
如果”水“离开了心识,有独立自主的体性,那就不应该三种众生不同的心识,而变现三种不同的相貌。
就是说,既然”水“有独立自主的体性,那不管是饿鬼的心、人的心,或是天人的心,大家看到的应该都是一样,是不是?
如果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表示它不随因缘变化,表示这个法有真实性。
事实不然,不要说是不同类的众生,同样都是人,也会有差别;比如说看这盏莲花灯,烦恼重的人看到莲花灯,会比较暗淡一点,福报大的人看到莲花灯比较光明一点,这是事实。
这表示什么?
表示莲花灯没有自性,完全是约众生的心识来决定──”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因缘生。
“什么是”因缘“?”
心识“就是一切法的决定因缘,你是什么样的心识、它就变现什么样的情况。
这个道理你懂了,后面”万法唯识“的道理你才会清楚。
就是一切法全是由个人的心识所变现,一切法全是由个人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识,这一切法就不可得。
我们不要说你跟我不一样,我们说同一个人好了,不久前我们这里打佛七,打佛七之前,我们的内心是烦躁扰动,看谁都不顺眼,打完佛七之后,佛七之前看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但打完佛七之后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我看他有很多优点,是不是?”
他“哪有自性?
是你的内心所变现出来的。
因为你现在的内心状态好,所变现出来的影像也就好。
所谓”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
“一切法离开了”因缘“,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完全是由心识的因缘所变现的。
天亲菩萨就是用这样的思想,来破除小乘的法执;如果这个法有真实性,有真实性就是它就不随因缘而有变化,无论什么样的因缘都不能改变它。
它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
所以说︰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
百法“就是宇宙万法,一切万法都不离开我们的心识。
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
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佛法讲”一切法空“,不是说这个法不存在,它有它的作用;是说这个法可以改造、可以改变,没有一个”决定的体性“。
比如说你现在业障很重,为什么你业障很重?
因为你内心有很多的烦恼。
万法唯识嘛。
那么怎么办呢?
我希望业障早日消除,不是把手剁掉不让它去造恶,就可以业障消除,不是的,问题不在身体。
这个牛车不走,你一生气把车子砸坏了,也没有用,问题是在那只牛。
就是说:虽然我们有很多的罪障、晚上也经常作恶梦,这跟色身没有关系,它都是无辜的,是你的心有问题。
如果你能够不断的修行、忏悔,恶念头一来就转念念佛──因为”恶念“一起,都是不得了,一个恶念就是未来一个生命的果报,你现在起一个贪欲,未来就是一个地狱之火;烦恼火是会招感地狱火,招感果报火。
从唯识思想:我想改造生命,先改变心念。
烦恼一起来的时候,转念念佛;慢慢慢慢啊…我们的内心也是无自性,你不断用佛号来熏它,让佛号由生转熟,佛号的势力一强大,烦恼的势力就薄弱,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改变了。
你的念头一变化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身体过去有很多病痛都好了;看谁都不顺眼,现在看谁都顺眼,整个法界都转变了;而这个只是花报,下辈子的果报也转变了。
佛经上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从心起“:为什么我们会造罪?
因为我用手去杀他、我这双手真该死啊!
不是手该死,是你那念心!”
罪从心起“,手能够杀他,一定是你的”瞋恨心“去推动你的手,才会去杀他;所以罪业的根源来自于心。
那怎么办呢?”
将心忏“,调整你那一念心才对。”
心若灭时罪亦亡“:只要不断的忏悔、不断的呵责自己,从现在开始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开始持五戒,改变过去的坏习惯。
慢慢的”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内心不再造作,烦恼的势力就薄弱了。
等到你内心当中,这样的烦恼完全没有了,看到一切境界完全不起烦恼──”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罪业也就改变过来了。
当然会有很多征兆──你会梦到你吐出很多脏东西、在虚空上飞、看到三宝等等,这是因为你内心转变所致,这才是真正的大死一番。”
心若灭时罪亦亡“。
所以我们要知道: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
就是十法界一切果报,都是依止我们的心念而变现的;你的心念杂染,就变现杂染的果报;你的心念清净,就变现清净的果报。
这表示什么?”
实我本空,实法非有“,因为一切法空。
所以才能够由心识决定,它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这就是”万法唯识“的道理。
这个等于是把整个《百法明门论》的要义都讲出来了,”万法唯识“,一切法空,我空、法空。
再看最后一段。
若于一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
了解了这些道理干什么呢?
就是要在每一法当中(以下的百法当中),要紧要照达二空:我空、法空,这样每一个法都是步入大乘,进入涅盘之门。
我们从这段文,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唯识宗》安立了很多名相,但是它的目的,就是要你──”悟入空性“!
所以修行是要放下,跟世间法不一样。
你看世间那些学问很高、财富很多、地位很高的人,”自我“的执着都很重,这些人你不能讲他的。
因为世间人是有所”得“,不断的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我的财富、这是我的眷属、你现在一眼望过去,都是我的土地…把”我“跟”我所“不断的增长起来,世间人是这样的观念。
佛法的修学刚好相反,放弃自我──无我、无我所;佛法是”舍“──舍掉我所、舍掉自我,跟二空真如相应,然后趋向于菩提涅盘。
所以说︰若于一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
这就是说明《百法明门论》,主要的修行就是修”我空观“跟”法空观“,而趋向于大般涅盘。
这个是讲到这部论的标题,也顺便把这部论的宗旨说出来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小说《百法明门论》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