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张学良伊藤博文出自小说推荐《抗日大作战》,作者“青云直上2023”大大的一部完结作品,纯净无弹窗版本非常适合追更,主要讲述的是:本作品会详细讲解整个抗日战争经过。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关注历史,在和平年代不忘战争,重新整理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汲取历史教训。侵我中华者,须远必诛。...
完整版小说推荐《抗日大作战》,此文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可见网络热度颇高!主角有张学良伊藤博文,由作者“青云直上2023”精心编写完成,简介如下: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在1931年67月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就是镇压中国北方的少帅张学良,因为伤寒病入院,江淮地区发生了大水灾,蒋介石开始对苏区开始第三次围剿,就在此之后,石有三开始叛乱,而时间进入了八月份,就在好不容易镇压完石友三叛乱之后,阎锡山又偷偷跑回了山西,东北军和山西的晋绥军,...
在线试读
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在1931年67月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就是镇压中国北方的少帅张学良,因为伤寒病入院,江淮地区发生了大水灾,蒋介石开始对苏区开始第三次围剿,就在此之后,石有三开始叛乱,而时间进入了八月份,就在好不容易镇压完石友三叛乱之后,阎锡山又偷偷跑回了山西,东北军和山西的晋绥军,老西北军的关系骤然紧张,而就在中国内部不停动乱的时候,日本人也出手了,他们挑起了种种事端,企图制造侵略中国的借口,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日本人也穷得揭不开锅了,一,日本对东北的渗透,这日本人对东北的寄语,那可是由来已久的,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日军就占领了辽东半岛,后来由于三国干涉环辽,而被迫拿了三千万两银子才,而在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日俄双方在完全没有清政府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普茨茅斯合约,规定俄国在旅大的租借权转移让给日本,另外,日本和俄国还平分了铁路,俄国拥有丁字形的中东铁路一横和到长春的一小段,日本人拥有大连到长春的一竖,并取得了南满铁路沿线的所有权和驻军权,所以当时在东北,其实存在着一个日本人的国中之国,日本关东州和满铁附属地,原本的满铁附属地,是指南满铁路沿线的用地,主要是指大连至长春704.3公里,奉天至安东260.2公里,旅顺县50.8公里,营口县22.4公里,抚顺县52.9公里,以及甘井子,浑河榆树的铁路,沿线全长1129.1公里,占地面积在1908年为182.76平方公里,但是在其后的日子里,满铁以武力为后盾,用巧取豪夺的办法不断蚕食,至九一八事变前,其面积膨胀到了原来的两倍多,已经有大约482.9平方公里,而日本当时拥有在南满铁路沿线,每10公里可驻兵15名的权利,日军就借此理由,常驻有一个师团和六个铁道守备队,总兵力达10000余人,这就是凶残的日本关东军前身,而在充分的武力之下,日本人在关东州和南铁附属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开设了大样的工厂,扩建了大连港,新修了营口港和安东港,并大搞城市建设,在铁路沿线的九个城市,都设置了事务所,沿线大小约30个城市,相继建有日本小学,中国公学堂等教育设施及公园,图书馆,医院和文化卫生机构,日本人还投资经营电器事业,市场公司,报社,交易所等,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满铁附属地,那就是一个个的日本殖民据点,满铁当时的年收入已达2.3亿元,其中仅铁路收入就有1.1亿元,日本人这种缓慢渗透的侵略手段,执行的非常成功,至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东北的直接投资达到了五亿5020万美元,比英美等其他国家的总投资,多了13倍有余,朝鲜的朝鲜银行在东北所发行的纸币,更是成为东北的通用货币,流通量高达8200万,2750元,而南京国府所属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流通量仅为1605万,6833元,不到日本所发行纸币流通量的20%,此外,交通运输,煤铁矿业,石油发电等国民经济命脉,当时也大都掌握在了日本人手里,可以说,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三省在日本的经济侵略下,已经被控制住了经济命脉,同时被控制了文化教育事业,日本人当年在东北大力推行的亲日教育,在其后侵略整个东北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二,少帅改革,试图脱离日本控制,而从张学良接过东北军帅印以后,因为国恨家仇,他其实是做了一些摆脱日本人控制的事的,少帅帅自己曾说,我父亲是想和日本合作的,我自己也是同一心情,但干这种事的正是日本人,我怎么还能与日本合作呢,换句话说,我父亲与日本人合作被杀了,如果我还和日本合作的话,那不是我比我父亲更容易被暗杀吗,因此,我不能和日本合作,合作就是卖国贼,而他的具体办法是一,修通自己控制的铁路,日本人掌握南满铁路后并不满足,又企图在东北修筑新的铁路,控制更多的地盘,但是随着皇姑屯事件,张大帅被炸死,满蒙五路协约也随之化成空文,张学良接任后,开始修筑自己控制的铁路,以包围日本人的满铁,继1927年九月,修通奉海路后,东北当局又于1929年五月修通吉海路,并在打通路竣工后,将该路和逃亡路,四条路连接起来,从东西两面,将满铁包围起来,二,引进美国资金,以疑制疑,为了对冲日资,抑制日本人的经济侵略,少帅还学习李鸿章的顾忌,采用了以夷制夷的老办法,东北当局大量引入了美资,东北交通委员会,向美国企业贷款了1000万美元,用于修筑通往鹤岗煤矿的运煤铁路,修通后可以抑制日本人对东北煤炭的垄断,除此之外,东北还和美国福克尔航空公司展开航空合作,签订了修筑奉天飞机场协定,准备生产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而民生汽车厂也引进了美国的瑞雪汽车,自己仿制成了自己的民生汽车,如果不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将很快量产中国最早的国产汽车和飞机,据不完全统计,1930年美国对东北的进口贸易相比1913年增加了十倍,三,修筑自己的港口,东北的物产丰富,据统计在1930年的时候,东北的农产品产量,就有两千一百万吨支具,矿产品836万吨,林产品435万吨,畜产品24万吨,而这些物资除了北上苏联的海深崴港以外,出口我的主要港口大连港,营口港,安东港,都掌握在日本人手里,为此,张学良在1930年和荷兰制港公司签订合同,预定以六月640万美元的巨资修筑葫芦岛港,以摆脱日本人的出口控制,东北当局为此筹措了巨资,除北宁铁路局负担现大洋1500万之外,辽宁省政府还承担了700万元,累计资金投入达到2200万,现大洋之巨,一切正常的话,东北的物资都会通过新铁路到葫芦岛港出口,完全绕过日本人控制的铁路和港口,四,推行反日活动,除了在经济方面,试图摆脱日本人的控制,张学良还积极推行官方和民间的反日活动,东北当局直接在满铁沿线设立税卡,禁止土地房屋向日本人售卖,禁止中日合办事业,并且取缔了日本人旅行东北护照,张学良自己更是捐款扩建了东北大学,并自己兼任校长,还拿出大量私人资金,建立了汉卿教育基金会,资助文教事业,送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当时东北的各级中国学校内,也都竭力在开展反日教育,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特别是从1928年北伐成功,其后东北议制,中国完成名义上统一之后,中国国内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到了1931年,东北地区已经拥有占据全国79%的钢铁产量,93%的石油,55%的黄金开采,41%的铁路,总长37%的对外贸易,23%的发电量,成为了全中国最大和最先进的工业化地区,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张学良的这种种做法,因为做的毫无掩饰,反日意图表现的太明显,也让他和日本人的矛盾,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三,经济危机中的日本,而就在一盘散沙的中国,逐渐从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走出来的时候,貌似强大的日本,却连续面临了重击,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形势,其实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当年的日本,连续遭遇到了五杀,一,第一杀,一战后,日本经济严重衰退,首先是日本在1917年九月宣布禁禁,令日元不再能够自由兑换黄金,然后日本经济又遭遇了一战过后,因为生产过剩造成危机,一九二零年至一九二一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百分之十九点九,其中造船业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八点二,采矿业百分之五十五点九,机器制造业百分之五十五点九,生铁百分之十六点七,其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百分之达五十五,至百分之八十二二,出口下降百分之四十点三,国际收支逆差达三点五亿日元,外汇储备从十三亿日元,减少到了六亿日元二第二沙,关东大地震重创日本,屋漏偏逢连夜雨,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日本最发达地区毁于一旦,震后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三第三沙,爆发1927年金融危机,但还没等恢复过来,日本又在1927年爆发了金融融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了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零等大银行,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凿丝厂停工,200万残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有一个客观事实是,相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国,直到1928年,日本工业产值还超过了农业,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还在穷兵鼓武,持续陷入与英美的海军竞赛,那可真是把裤腰带都勒断了,四,第四杀,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而更大的问题是,在这次世界经济大危机中,日本人连续选择错误,遭到了经济危机的多次重创,首先是1929年十月,美股大崩盘,而日本政界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危机已至,对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坚定的在11月宣布了金解禁,这样的做法,已经和在45年七月当汉奸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在1930年1月11日,日本如期正式解除黄金出口禁令,且对外恢复至战前的金评价,长达12年的支持,持久的金禁令正式废除,到了1930年春夏之际,全球经济危机开始波及日本,而重启金本位后的日本是自由兑换黄金的,无法通过财政及货币宽松扩张来缓解危机,导致日本的经济危机全面恶化,当时的日本企业倒闭,生产萎缩,失业率上升,政府财政陷入困境,股价和物价也都急剧下跌,黄金大量持续外流,各种社会矛盾也开始激化,昭和时代危机就此开始,五,第五杀,日本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倒闭潮,而且在日本国内,掀起抢购美元风潮,日本的黄金大量外流到1931年底,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大量抛售日元,导致日本国家黄金储备只剩下四点七亿美元,当年的日本经济非常凄惨,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期间,出口下降了百分之七十六点五,进口下降了百分之七十一点七,主要工业开工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工业总产值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二点九,其中煤炭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六点七,生铁下降百分之三十点五,刚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七点二,船舶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八点二,到一九三一年,日本失业与半失业工人达到了四百万,当年的罢工也达到了破历史记录的2415次,而同样的日本农业产值也下降了40%,虽然1930年日本粮食大丰收,但是米价却下降了一半,农民那是苦不堪言的绝杀,日本政府最终无奈宣布废除金本位,严峻的形势之下,日本再也维持不住金,1931年12月13日,以泉仰义为首相的内阁成立,高桥世清担任大藏大臣,在就职当天,高桥就宣布,取消了金本位制,到1932年一月末时,日本官方黄金储备,从1920年末时,历史最高点12.46亿日元,锐减到4.3亿日元,缩减幅度达65%,如果大家对这个钱没啥概念的话,那么作为参照资料的,大和号战列舰的造价,是一亿5000万日元,试乘号航空母舰的造价,是3645万美元,约合7290万日元,要注意的是,所谓的航母造价便宜,是因为还没有计算和舰体几乎等值的舰载机,另外,还有培养费用,等于体重黄金的飞行员,全部都算下来的话,日本当年的全部黄金储备,仅够建造一艘战列舰,加两艘航空母舰而已,日本经济被连续五杀之后,终于跌入了无尽的深渊,四,九一八事变的客观必然性,日本当时的情况之惨,那可真是让人觉得因果循环,还老天爷的报应来了,打个形象点的比喻就是,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通过巧取豪夺而积攒的财富,一下子就有三分之二,灰飞烟灭了,当年的日本,迫切需要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来弥补它在经济危机中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创,而在中国最方便的就是掠夺,已经实际控制了经济的东北,以对工业最关键的能源和钢铁为例,日本通过满铁和满碳两大公司,已经控制了东北的煤炭,满铁统辖抚顺等28处煤矿,满碳则管理阜新,鸡西,鹤岗等12处煤矿,除此之外,吉林的木材,抚顺的石油,东北的农产品,也是日本满铁的重点掠夺对象,而日本通过鞍山制铁厂,和本溪钢铁厂,对东北生铁和钢材生产也实现了控制,所以客观来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华是大势所趋,是穷疯了的日本的必然选择,那种认为918只是日军中下级军官独走声望,日本政府会制止日军的行动的想法,是太过于天真了,那时候快要当裤子了的日本上下,已经把通过抢劫和侵略来化解危机,形成了朝野共识,这样的做法,甚至是早在甲午战争时,就已经养成了,习惯了强盗们没有吃的就会下山来抢,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而张学良掌权之后的一系列做法,也让日军清楚的认识到,东北当局试图摆脱日本控制,甚至想把日本势力逐出中国东北,让日本几十年的经营毁于一旦,这时候双方的矛盾,已经是你死我活,完全不可调和的,在此情况下,东北军又两次派兵入关,导致东北老家空虚,如此的天赐良机,那饿得饥肠辘辘的日本上下,可能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机会吗,所以,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表面看起来是种种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张学良的意外重病,时有三的突然叛乱,阎锡山的逃回山西,这些都是偶然发生的,但是在这些偶然事件背后,其实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日本人为了占领东北,已经处心积虑策划了几十年,就等着一朝瓜熟蒂落,就立马快手突袭拿下,没想到或者说没预防到这种偷袭,当时的南京国府和东北当局,那都是难辞其咎的,勿忘国耻,志史铭记。
小说《抗日大作战》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