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明:燕王要谋反 类型:军事历史 作者:我比元旦少一杠 角色:朱棣朱元璋 简介:【穿越+种田+朝堂+权谋+争霸】 朱元璋:老四,你要反? 朱标:四弟,你要反? 朱允炆:四叔,你要反? 道衍:燕王,要谋反! 朱棣:世人皆说我要反, 我就反给世人看 反出个大明盛世,风华绝代! 反出个明月山河,万国来拜! 书评专区 最强弃少:爽文有爽文的粮草,文青有文青的粮草,两者标准不同,最强弃少属于爽文粮草。...
第4章 救人
清晨,当东方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照亮卧室,朱棣从睡梦中悠悠醒来。
朱橚这小家伙儿,像个八爪鱼一样挂在哥哥身上,嘴角处的哈喇子还在不断流出,朱棣胸口衣襟已经**一大滩。
抽出压在弟弟头下的酸麻手臂,活动两下,朱棣轻轻拍了拍弟弟。
小家伙极不情愿地皱了皱眉,然后翻了个身,接着流口水,朱棣不禁莞尔一笑,似无奈,更宠溺。
再次轻拍两下,朱棣柔声劝道:
“好了,快起床,这儿不比濠州,规矩多,起来晚了,要挨训的。”
“哎呀~烦死了,我还没睡够呢。”,小家伙明显想要赖床,一双小手死死地拽住被子,跟着把自己的脑袋给蒙了起来。
自从母亲过世后,就是朱棣在亲自照顾弟弟,对于自家弟弟的性子自然了解得通透。
“昨天,大娘子可是说过,今日要去演武场打马球,家中子侄皆可同行,你要是错过了,可别埋怨我。”,朱棣嘴角含笑,悠然说道。
“腾!”地一声。
小家伙直身坐立,尽管眼神依然惺忪,可嘴上却已经大声叫嚷着:
“洛儿姐,快更衣!”
......
......
......
天光透云影,碧波荡人心。
日中时分,应天城的热闹劲刚刚兴起。
道路两边摆摊的小贩吆喝不断,路上行人走走停停。
不过,这稍显拥挤的街市上,带有吴王府标识的车队却畅行无阻。
宽敞的车厢里,朱棣半眯着眼,斜靠在椅背上,怡然自得。
偶然间抬眼,看到大哥朱标认真看书的模样,朱棣心中不禁哀叹:“小学生,该减负呀。”。
另外三个小家伙儿明显不是安分的主,东看看、西瞅瞅,然后又开始嬉闹上了。
王妃居中而坐,安静地看着几个儿子,心里面十分欣慰,可脸上更多无奈。
犹豫片刻,朱棣还是忍不住好言提醒:
“大哥,歇会儿?”
朱标明显愣了愣,他心中默认,这个昨日才第一次见面的四弟貌似不是一个话多的人。
怎么今日,却主动出言相劝?
不过,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来自弟弟的关心让朱标心中一暖。
“四弟,夫子曾告诫父王:‘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难道,我们不应该引以为戒吗?”,朱标反问道。
夫子?
朱棣当然明白,朱标说的夫子不是孔夫子,而是刘夫子借用魏源的话告诫朱元璋要珍惜时间。
想了想,朱棣缓缓回答:
“刘夫子的教诲当然要听,不过,坐车的时候看书,对眼睛不好。”
“是吗?”,朱标半信半疑地看过去。
朱棣心中十分后悔,闲着没事干嘛多嘴?
这下好,要自己如何解释?
恰好这时王妃插话,解了朱棣心中的尴尬:
“四哥儿,你这车还真是舒服,丝毫感觉不到颠簸。”
“母亲谬赞,都是儿子瞎鼓捣的,要是母亲中意,儿子再给您造一辆如何?”,朱棣恭敬回复道。
王妃摆摆手以示拒绝,可嘴上却另有他言:
“我走动少,倒是没什么。给你们父王弄一架吧,让他在马车上睡得舒服点。”
“是,儿子谨记。”,朱棣微微拱手,礼仪举止十分周到。
看着朱棣这副神态,王妃心中黯然许多:“唉~这孩子......”。
说话间,只听车夫长吁一声:
“吁~~~”
马车缓缓停住,朱棣心中了然,到站了。
......
......
......
都说如今天下最热闹的莫过于应天,而应天的热闹最属演武场。
出征时,校场点兵,气吞山河。
平日里,车水马龙,笙歌鼎沸。
这一点,朱棣心中多少有些琢磨不透。
按理说,这么严肃的地方本应该严格把控,可老朱同志却硬生生的将演武场打造成平民化的**所。
平日里,勋贵、百姓皆可参与进来,娱乐项目更是多种多样,勋贵们喜欢打马球,平民百姓更喜欢蹴鞠。
甚至,有时候,勋贵还会主动和平民来一场蹴鞠大战。
就这一点上说,老朱倒是真真做到了与民同乐。
演武场,吴王府一行人,早已居中落座。
王妃也已经换上了便装,下场热身去了。
这一点,朱棣心里更是惊讶。
本以为,王妃顶多是个看客,没想到她会亲自下场。
看来,这位大脚皇后确实与众不同。
朱标还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手中那本《左传》始终不离手,就连朱棣也不得不佩服,自己这个便宜大哥确实有着中兴之主的表率。
至于,其他的熊孩子在护卫的看护下早都没了踪影。
斜眼看去,杨氏依旧衣着华丽,正倚靠在栏杆处向校场里张望。
不一会儿,一个胡服男子前来,在杨氏耳边一阵低语后,又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果然不出所料,今日杨氏主动与大娘子同行,目的不纯呐。
回望后方,朱棣用眼神示意了一下。
这时,不远处的人群里,一个长相穿着都十分普通的男子,追着胡服男子跟了出去。
不多时,等那男子再次归来时,朱棣脚边多出一个纸团。
俯身拾起,里面赫然写着一行奇怪的文字,朱棣心中了然。
“四弟,这写的什么,好生奇怪。”,一道声音从后方传来。
转头回望,不知什么时候,朱标站在了身后,朱棣强装镇定,报以微笑:
“喏,奇奇怪怪的看不懂,应该是谁家的孩子画着玩的。”
接过朱棣递过的纸条看过之后,朱标哑然道:
“四弟,误会了,这可不是画着玩的,我听夫子提及过,这是天竺文,是用来统计用的。”
说完,朱标再次感叹:
“没想到,这应天城里还有此等人才。”
我勒个去!!!
朱棣心中仿佛一万匹‘草泥马’飞奔。
此时此刻,他真的想揪着刘基脖领好好问问:你丫的也是穿越过来的?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朱棣确实冤枉刘夫子了。
这种天竺文,也就是‘阿拉伯数字’,在大元初年,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
然而,当时中国的计数方式——算筹,已经很先进了,再加上元人素来对文化方面缺少重视,以至于‘阿拉伯数字’没有普及开来。
“大哥,那这上面写得是什么意思呀?”,朱棣十分心虚的发问。
“不知道,这种文字我也只是听刘夫子提及过,想来要问过他才能得到答案。”,朱标随手将字条收了起来,看样子是不打算再归还。
心中五味杂陈,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朱棣急忙叉开话题:
“大哥,一大早起来就没见大虎,干嘛去了?”
“咱爹派大虎去......”,话说一半,朱标却下意识地收住话头,支支吾吾起来。
潜意识里,朱棣感觉自己漏掉了什么,心中不由担心:
“大哥,大虎到底干什么去了?!”
面对朱棣的苦苦追问,朱标咬死不肯说出实情:
“四弟,你别问了,爹不让跟别人说。”
“大哥,我是别人吗?咱们是兄弟呀。”
逼得没招,朱棣不得不打感情牌,可朱标还是无动于衷。
情急之下,朱棣只能转换套路,缓缓问道:
“大哥,不用你告诉我实情。我自己猜,要是我猜对了你就点点头,要是猜错了你就摇摇头,这样可行。”
犹豫片刻,朱标最终还是妥协,缓缓点点头。
不多废话,朱棣直截了当问道:
“大虎去北边了?”
朱标摇摇头。
“骑马走的?”
朱标摇摇头
“乘船?”
朱标点点头。
“去找人?”
朱标点点头。
“孩子?”
朱标点点头。
深吸一口气,朱棣隐隐猜到了真相,再次追问:
“大虎去了滁州?”
看到朱标再次点头肯定,朱棣有些心神恍惚。
事到如今,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只是朱棣心中还是留有一丝幻想,最后问道:
“大虎是去接小明王了?”
听到这个答案,朱标心弦一震,呆若木鸡般地点点头。
他没想到,仅仅根据几条无关紧要的信息,四弟居然猜到了父王派给大虎的差事。
不过,此时,朱棣却来不及顾及朱标的想法,当即说道:
“大哥,帮我跟母亲告罪一声,我先回府了。”
说罢,也不等朱标反应,转身迅速向马厩飞奔而去。
等到朱标回过神时,想要阻拦,为时已晚。
看到朱棣已经飞身上马,无奈之下,只能大声呼问:
“四弟,你干什么去?”
眨眼间,哪还有朱棣的踪影,只是从远处隐隐传来一道稚嫩却坚定的声音:
“我去救人。”